李家雯
諮商心理師,重度阿德勒與日劇成癮者。期許自己成為搭橋的人,不只陪個案搭建與世界連結的橋,也為大眾建立認識阿德勒的橋。著有:《你在煩惱什麼呢?》《教養是合作》《時光洗衣舖》臉書粉專:《海蒂的療癒3 次方》。
閱讀完整內容
從《哆啦A夢》裡的小夫,看見孩子對「關注感」的渴望
「透過觀察我們自己的反應,通常能幫助我們確定孩子潛意識中的意圖。」—《孩子的挑戰》魯道夫 · 德雷庫斯(Rudolf Dreikurs)
撰文/李家雯 圖片/Pexels
你看過《哆啦A夢》這部卡通嗎?這部經典卡通中有5 個主要角色:哆啦A夢、大雄、靜香、小夫、胖虎。你對其中的哪一個角色印象最深刻?誰在你心中代表了「好孩子」的形象呢?也許你不知道,這5 個卡通角色各自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而它們同時也代表了孩子在不同階段和情境下可能展現的特質和面貌。
那就讓我們藉著《哆啦A夢》,來認識阿德勒心理學的「行為目的論」吧。
令人厭煩的「愛現」是對注意力的渴望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卡通裡的「小夫」吧!對於「小夫」,你會有什麼樣的直覺感受或想法?臭屁的小孩?炫富的富二代?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所有的行為都有其內在目的,那麼小夫的「愛現」滿足了什麼呢?
不妨想想,每當小夫驕傲地向朋友炫耀他獲得了一部新的遙控車、他的表哥帶他搭跑車去兜風、爸爸又帶他去度假了,他通常會得到什麼樣的回應?同儕投以羨慕的眼神、對他發出讚嘆的聲音⋯⋯不論炫耀什麼,畫面中我們總可以看見有不少孩子,圍繞在他的身邊。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小夫這類行為最終可能會讓人感到「厭惡」、「不耐煩」、「討厭」等,但他都成功地獲得了大家的注目。對人類來說,我們心底裡最深層的渴望,便是想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意義。對孩子來說,能夠獲得他人的關注,成為吸引眼球的焦點,便代表著「自己是被重視的」。
你是否經歷過以下這些情境,並且感到非常熟悉呢?
◆當你在廚房忙碌不已時,孩子卻不停地製造噪音或在房間內奔來跑去。
◆當你集中注意力開車並試圖找尋正確的路線時,孩子在後座與兄弟姐妹互相打鬥,引發騷動和爭吵。
◆當你明確告知將要接一個重要的電話時,你卻聽到孩子突然嚎啕大哭,聲稱不小心夾到手。
還有其他各種情境,都可能引起你的無名火,讓你產生「煩死了!可不可以別來煩我?」的念頭。有時候這種煩躁的情緒會逐漸積壓,直到最終你發火大吼!
正如前面提到的,孩子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他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感受到自己被關注和重視。因此,有些孩子會努力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關注。然而,孩子並不一定知道如何以正面方式獲得關注,即使只是因惹惱父母而受罵,他們也會努力爭取父母多看他們幾秒鐘的時間。
愛的反面是冷漠 被罵也是被關注
孩子為何老是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獲得大人的關注?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對孩子來說,他們更願意被注意和關心,哪怕是在被責備的情況下,而不是大人們對他們不聞不問。於是身為家庭的一部分,孩子總是竭盡所能地使用各種方法和創意來吸引大人的關注和連結,即使被責備,也是一種獲得大人注意力的方式。
事實上,孩子並不是有意識地計劃這些行為,這些反應是在無形中積累形成的。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
每當孩子安靜地自己玩遊戲、繪圖,或者認真地做功課、看書時,我們的反應通常是什麼?我們內心可能會感到一種竊喜和愉悅,然後開始思考要趕快完成其他工作或家事,而選擇不打斷孩子。
但,一旦孩子做了調皮的事情,像是戲弄兄弟姐妹、打翻水杯、破壞環境時,我們的反應可能是立刻將他們叫過來,然後好好「教訓」他們一頓。不論如何,這都是大人們另類給予(負面)關注的時機點。長期下來,孩子會意識到,似乎只有在這些情況下,他們才能獲得父母的強烈關注。因此,孩子在家庭環境中逐漸學會,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連結,有時必須使用負面的方式,「負向路徑」就這樣形成了。
錯誤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
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這是人們的天性。用調皮搗蛋來引起大人注意的孩子通常並不壞,他們只是在表達內在渴望。例如,《哆啦A 夢》中的小夫,儘管使用「炫富」的方式,但他同時渴望與他人建立連結,並且善於觀察他人的需求,在適當時給予幫助。
類似的情境不僅在《哆啦A 夢》中出現,另一部知名卡通《蠟筆小新》裡,我們也會看到5 歲的野原新之助經常有調皮搗蛋的行為。雖然他的行為總是引起旁人的不滿,但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在這些行為下,小新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善良和天真,不受傳統框架約束的孩子。
渴望連結和被關注並非錯誤,問題在於一些孩子對連結的需求可能過於強烈,認為只要別人不關注他們就代表自己不被愛。而你也會發現,這些孩子通常只需要足夠的陪伴和支持,他們引起旁人不舒服感覺的行為就會自行停止。
阿德勒心理學也相信,世上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有適合和不適合。渴望他人關注和連結是自然而真實的需求,唯一的問題在於當這種需求引發外部困擾且缺乏社會共融時,即是我們需要積極處理與面對的時刻。做父母的任務,便是穿越孩子表面的負向行為,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正向意圖與特質,進而穿針引線的協助孩子,誘發他們具備社會性勇氣的一面,使他們成為獨立、茁壯的孩子。例如小夫,總是樂於分享,也會適時察言觀色,照顧他人的情緒,當他具備足夠的勇氣,就可以意識到自己其實無需依靠「愛現」的行為,依然能獲得自我價值感受。他在夥伴之間,也是具有其他意義與價值的。
何時是父母給予關注的正確時機?
回到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面對孩子渴望過度關注的行為時,該怎麼辦呢?德雷庫斯建議父母,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來應對。這意味著不要生氣,因為生氣也是讓孩子獲得他們渴望的關注的方式之一。而同時,當孩子表現出我們希望看到的正向行為時,如安靜閱讀、與兄弟姐妹合作或專心完成作業,我們可以在他們沒有心理預備的情況下,自然不刻意地給予他們明確且清晰的關注,以減少孩子在不適當的時候尋求關注的需求。這樣,孩子自然會明白,當他們表現出正向行為,與家人合作、展現社會情懷時,他們獲得的關注和肯定,是最真實也理想的。
教養孩子是一個需要時間和耐心的過程,並且無法依賴一時的改變來達到效果。父母需要展現出溫和但堅定的界線,讓孩子知道何時是能夠給予他們關注的適當時機,何時不是。在孩子展示不適當行為時,忽略這些行為,而在他們展示出建設性的行為時,給予他們意外的高度關注和肯定,有機會減少孩子通過負向行為來滿足自己被關注的需求。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需要展現出「溫和」且「堅定」的態度和支持。這並不代表當下就會看到孩子的改變。但,只要開始,就是修正的機會,而建立健康的親子連結需要不同的創意方法,也需要在生活中持續嘗試、實踐。當孩子再次讓你感到煩惱時,能否先試著跳出表面行為,思考他們內在的真實需求。當孩子再次引起你的煩躁感時,不妨停下來思考,是否是他們試圖以錯誤的方式告訴你:「我需要你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