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員工健康,生產力加倍奉還

拖著沉重的身子到家,家人已就寢,背包一丟,只想癱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滑著手機,腦袋卻是一片空白⋯⋯。

從畢業出社會到退休,人的大半輩子在工作,台灣人工時長更是常態,「每天和同事交談比對家人說話還多,」一名高階主管感嘆道。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2017年台灣就業者平均每年總工時為2035小時,是全球第3高。

許多上班族為了工作、為了夢想、為了生活,每天都疲憊不堪,不僅身體倦怠,心也好累,長久下來,過勞、變胖、憂鬱,健康逐漸亮起紅燈。

職場儼然成了勞動人口無法照顧自我健康的一大阻力。從企業主的角度來看,健康是個人的事,本該自己找空檔運動,下班太晚、那就星期六;要加班?改週日就好,公司沒有責任設置健身設備或開運動課程,負擔額外成本。

事實上,這個觀念已逐漸扭轉,愈來愈多企業發現,照顧員工健康不只對員工好,對公司更有利。

賽仕電腦軟體公司(SAS)蟬聯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100大最佳雇主」多年,企業獲利的祕訣就是將資源投資在員工福利,例如引進蒙特梭利系統的托兒制度讓員工安心工作,設立健康照護中心,聘請全職醫護、心理治療師,讓員工及直系家屬免費檢查諮詢等。賽仕創辦至今43年,不但營業額成長2萬倍,且未出現虧損。

創辦人古德奈(James Goodnight)是美國富比世百大富豪排行榜第51名,他曾公開表示:「每天傍晚,我有95%的資產從大門離開,我的工作就是維持好的工作環境,讓這些人隔天早上願意再回來。」

健康生產力是國際趨勢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想增加生產力,就必須重視員工健康。

刊登於《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由美國健康促進研究組織和楊百翰大學等單位發表的研究發現,有健康飲食的員工,有25%的人能有更好的工作表現。其中,一週至少4天攝取5份蔬果以上的員工,20%的人會更有生產力。

而一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的員工,則有15%的人工作表現變得更好。有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的員工,缺勤率減少27%;工作表現則比肥胖的員工高出11%。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陳叡瑜引用國際社會保障協會(ISSA)的數據指出,在職場上從預防角度出發,照顧員工身心健康,投資報酬率為2.2倍,對雇主絕對值得;另一份研究則指出,因為員工不健康而造成的生產力缺損、長期抱病工作導致疾病惡化產生的醫療費用和補償、請假等造成的間接成本,「這些隱藏在冰山底下的消耗,是直接成本的3倍之多。」

為此,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歐盟也都提出相關目標與計劃,強調促進員工健康,對於經濟成長、組織發展皆有正向影響。聯合國在2013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中第8項就指出,「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照顧員工健康與安全的益處包含:健康的員工有生產力,也能有更健康的家庭;職業安全與健康可以改善員工的就業率。而歐盟的《歐洲2020》計劃中,則希望改善工作環境,並且優先重視職場員工的健康與幸福。要減少職場中的健康不平等、人力短缺、曠工等困境。

從職業安全到身心健康

台灣從1974年開始實施《勞工安全衛生法》(現為《職業安全衛生法》),與國際相同的是,初期對於勞工健康的問題著重在職業災害。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鄭雅文指出,剛開始關注的是工作時被貨物砸傷、操作機器受傷、高空跌落、爆炸等問題,後來逐漸轉變到化學性暴露或其他有害物質,再持續發展到關注過敏原、細菌等生物性危害。
直到現在,國人最大宗的職業病是「肌肉骨骼問題」,佔了申請勞保職災給付的六∼七成,諸如久坐沒運動、姿勢不正確等引發椎間盤突出、腕隧道症候群都屬這一類。

除了肌肉骨骼之外,「當代最重要的職業傷害,就是過勞和心理問題,」鄭雅文強調,工作速度加快、任務愈來愈多,加上機器化、低薪、經濟壓力、社會人際壓力、衝突等各種新挑戰,都會影響上班族的身心健康。一項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就推算出,憂鬱症與焦慮症造成全球經濟每年損失1兆美元的生產力。

有鑑於人們花大量時間在工作,進而影響整體健康,聯合國將職場心理健康訂為2017年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的主題,並指出憂鬱症與焦慮症是影響工作能力與生產力的常見心理障礙。

除了著重在「避凶(避免職災)」之外,現在更應推動的,是進一步「趨吉」。

陳叡瑜為國健署和勞動部推廣健康職場多年,她看到許多企業已經從上而下改變觀念,將推廣運動、打造健康飲食環境等健康行為納入公司政策,讓員工能在有益健康的環境工作,「但仍有不少公司總推說做不到,或是為了政府的認證應付應付,」她感慨地說,例如第一年為了取得認證很積極辦活動,像是減重、健康講座等,但沒有延續性,因此到了隔年、第三年就變得更弱了、甚至毫無建設,等到接近下一次認證時,才重新啟動。

她認為,重點在改變員工行為、融入生活,而且公司要有充足的支援,例如光設員工餐廳還不夠,要改變供餐方式、標示熱量,或乾脆只提供營養均衡的餐點。沒有員工餐廳的話,則可以找健康的便當協助員工訂購,像是和泰興業的健管師每天都要為同事團訂營養餐盒,同仁不必東尋西覓,就能輕鬆吃到健康午餐。

從主管到員工,深切體認健康的重要及親身實踐,才能確實往健康職場邁進。

幸福感是健康職場關鍵

照顧員工健康,除了身心紓壓、吃得健康等較具體的項目之外,關鍵就是「滿意度」。

104人力銀行於2016年做的調查就顯示,四、五年級生最喜歡信任員工、尊重員工的企業;六、七年級生偏好會與員工分享獲利的企業;而八年級生則在意工時彈性、可兼顧個人興趣發展的公司。

回歸公衛領域的前國健署長邱淑媞就指出,實踐健康就是「對使用者的身心都友善」,而員工正是第一群使用者,因此,企業若要解釋自己對顧客、社會如何,就應該從對員工友善開始,「這是企業核心價值的展現,」她認為。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也呼籲企業思考,如何為同仁創造幸福感,「當員工待在一家有正向評價的公司,感受到高度的自我肯定和成就感,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就會產生滿足感。」

從身體面的健康促進到心靈層次的幸福感,營造友善職場,多數企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讓全台上班族都能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身體健康、心靈富足…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第237期

本文摘錄自‎

投資員工健康 生產力加倍奉還

康健雜誌

2018/8月號第2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