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
野外傷病時的處理原則
由於新聞媒體傳播的便利發達,加上網路資訊取得容易,因此登山等戶外活動近年蓬勃成長,在各山頭、山徑上見到的,不再像早期多只有大專院校登山社或是各山岳協會活動,如今也有許多人以團體、個人的方式,加入戶外行列。
大家願意走向戶外親近自然,這原是一個眾所樂見的好事,但也因為從事戶外活動的民眾越來越多,反而衍生了令人憂心的事情,各式的意外事件也越來越多,除了令人惋惜無法挽回的,也多了許多稱之為「濫用社會資源」的案例。
從這樣多的事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野外遇到傷病時,要怎麼區分需不需要直升機救援,以及該不該學習急救,是蠻重要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該怎麼區分需不需要直升機救援?很簡單,1.高風險、緊急、嚴重、不穩定的傷病患,運用直升機救援。2.較低風險、較不緊急、較不嚴重、較穩定的傷病患,運用人力撤退。3.低風險、不撤退也不影響的,處理完休息或是繼續活動。第二件事,該不該學習急救?很簡單,該!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筆者回答得很簡單乾脆,但是接下來,大家的疑問必然產生:我怎麼區分高風險與低風險?我學了急救就能獲救無事?
傷病判別
高風險與低風險傷病的判別,的確是需要學習訓練,但也不是非常困難。對於沒有學習過的人,可以試著先把嚴重、緊急、不穩定的患者,設定為高風險的患者,然後我們可以運用底下幾個原則來判斷,當下遇到的患者對你而言是不是高風險:
1. 環境是否允許我們這麼做?答案若不允許,對你而言就是高風險。
2. 患者有沒有意識、呼吸、脈搏?答案只要其中一個生命徵象沒有,對你而言就是高風險。
3. 患者的狀況是不是我們的能力能夠處理的?答案若是不能,對你而言就是高風險。
4. 現場人力與其他成員受過的訓練是否能夠支援負責處置的人員?答案若不能,對你而言就是高風險。
5. 傷病的情況是否會導向有生命危險,甚至現有資源無法遏止惡化及逆轉?答案若是可能會,對你而言就是高風險。
當這樣評估完後,就可以第一時間確認這個患者是不是需要叫直升機的高風險患者了。
如果本來不是高風險的患者,有可能變成高風險的患者嗎?當然可能。所以我們要繼續做下面的評估:
1. 疾病疼痛持續超過6到12小時,沒有減緩。
2. 患者開始發燒。
3. 受傷部位紅腫熱痛的範圍擴大。
4. 受傷部位化膿。
5. 受傷部位開始反應遲緩。
不是高風險的患者有上面狀況,代表是風險偏高的,而且有可能再變惡化,要開始準備人力協助的撤退,同時也要進行尋求支援的聯絡。
如果變化再進展到以下情形,就成為高風險的患者了:
1. 疾病、傷害的疼痛數小時內沒減輕反而更痛。
2. 疾病疼痛從大面積變成聚集,甚至除了手壓會痛,手放掉會更痛。
3. 發燒半日以上不退。
4. 受傷部位失去使用功能,如:感覺、運動或是末梢循環。
5. 意識開始改變或意識混亂。
直升機急救之效益
為什麼高風險的患者才需使用到直升機呢?直升機其實是高風險的救援載具,在平時飛安的縝密檢查下,直升機的確是接受最嚴謹的安全規範與維修保養。但它的工作任務在空中。
只要任何一個人力、機械、氣候因素產生的問題,是飛行員和機務人員無法在機艙內排除替換解決的,就必須面臨最大風險-墜落,而重力加速度下,飛行載具比起任何一種交通載具的緊急逃生都更加困難,筆者曾從事飛航醫療救護轉送工作多年,期間前後有數台直升機意外墜毀,數位同事喪生。
登山活動蓬勃發展,學習急救知識可以自我保護,降低風險。
但不可否認,直升機的救援速度是最快的,也因此在風險與效益的考量下,生命威脅性最高的高風險患者,野外使用直升機救援,將會得到最大的獲救可能效益,相對的,也要承擔高風險的機率。
學習急救之必要性
低風險的患者不代表不會往高風險邁進,如果沒有好好的處理或是持續觀察,就有機會變成嚴重、緊急、不穩定的病人。那要怎麼避免低風險的患者惡化,這就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學習急救。
學習急救真的不能保證你生命安全無虞,也真的不能保證你可以救回每一個人,你也真的不會每一次上山下海都會用到。但學習急救可以使你第一時間試著讓低風險不要變成高風險,或是試著讓高風險層級降低到可以改使用較低風險的救援方式。
那麼學習哪種急救好?都市急救?野外急救?如果你想有危及生命時的急救能力,你可以學習都市急救的EMT法定救護技術員或是BLS基本救命術,因為都包含了心肺功能停止、呼吸停止、呼吸道阻塞、大出血等等的緊急處理。而這些,都是高風險的傷害,成功搶救回來後,接下來需要的是高風險的直升機救援。但你在EMT會學許多是必須彼此練習默契、並且搭配救護車上急救包、氧氣設備才能執行的技術,如果不是所謂的高山醫療隨隊團隊人員,是不會這麼將大包小包扛上山的。
如果想要學習徒手或是少量可攜帶耗材的技術,紅十字會初級、高級急救是不錯的選擇,它的設定是民眾在救護車未到達前或是長時間救援無法到達時的自保急救學習,滿適合如果想要學習除了搶救危及生命BLS之外的傷病處理能力。
野外急救之不同
這樣聽起來,學習野外急救會跟這幾種課程有差別嗎?有的,都市急救著重在不嚴重的傷病現場處理以及嚴重傷病送醫前的處理,所以少著墨在幾小時後、半天後、一兩天後會變化的傷病討論。
相對的,野外急救其實是急救課程裡對於「技術規範」設定最少的,當然它仍然包含了BLS技術練習,但它與上述各種急救課程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多了:
1. 傷病風險的高低評估。
2. 傷病問題長時間的預期跟計劃決策。
3. 如何與不熟悉急救的人們一起操作執行。
筆者參訪尼泊爾昆布區昆德的高海拔醫院Kunde Hpspital(由首登聖母峰的希拉瑞爵士出資興建),並與駐地雪巴醫師合照。
野外急救訴求的是拉長戰線的觀念與思考,都市急救講求的是第一時間的處理。筆者建議,如果你活動的領域,撤退車輛可抵達的道路加上救護車前來再送到醫院的距離在2小時以內,可以學習都市急救;如果你活動的區域會超過2小時,或是你所處的環境會是可能因為天候變化大、地形變化多,導致原本可以快速進出的路線被阻礙,那麼可以學習野外急救。
學習任何的急救,都是為了讓自己及隊友能夠試著在危急時有機會避免惡化或是挽回一命,我們不需要跟著登山自治條例的規定隨風起舞而反對或逼著去學習,這樣的技術跟能力是自己的,真的該用到時,怨懟只有自己知道。
※此分享為個人的學習與實務經驗後之心得觀點,非任何教學課程的標準定義。筆者自大學時期發掘自我興趣,職涯多遊走於童軍活動、戶外活動、手術房人工關節手術工作、都市到院前緊急救護、空中救護、國際醫療轉送救援、戶外風險管理、童軍長天數大型露營活動緊急醫療救護規劃、野外急救,謹以本身所學而做出表述,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