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獨立食代 2025飲食關鍵趨勢解碼

新獨立食代

2025飲食關鍵趨勢解碼

全球疫病肆虐,對上高齡、少子化的社會大潮,如何增強免疫力,活得健康?吃得好、吃得對、吃得時尚,變得愈來愈重要。

《康健》攜手健康行銷團隊「好食課」,剖析國際趨勢、解讀市場數據,為你揭開2025年的12大飲食關鍵趨勢。

一個人如何吃得講究?冷凍食品也可以增加餐桌的精緻感?如何讓身邊的另類家人(毛小孩)吃得更健康?

怎麼吃才能降低我們「饕餮」美食的罪惡感? 新科技如何幫我們更精準地吃出食物的真味道? 「新獨立食代」,帶你一起發現!

文.林慧淳


過去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家庭樣貌,已經默默轉變。高齡化、少子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口結構劇變,正逐漸影響大眾飲食消費的喜好。

2025年,是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時間點。早在去年6月,已有7個縣市達標,每5人就有1人是高齡人口。「活躍老化(Active Aging ,AA)」帶動一系列銀髮產業商機。

超高齡、獨居社會來臨 即食營養正夯

其中,能縮短烹調時間、讓牙口不好的人也能享用營養美食,成為食品研發新主流。此外,瞄準體力和腦力雙靈活的保健品,也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同樣對備餐便利有強烈需求的,是廣大的獨居人口新趨勢。內政部統計,過去10年,台灣單獨生活戶數以平均年增率2.8%穩定增加,現在已突破300萬戶,佔全國家庭總戶數三分之一以上。商研院的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推估,台灣1年單身商機規模超過5,000億元。其中又以「食」相關的消費型態轉變最為明顯。

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在「2025消費者生活型態趨勢研討會」也直指,獨居族群帶來消費行為革命,例如單人火鍋、一人沙發、小型冰箱,甚至個人旅遊服務等。且有近8成獨居者期望有更多單人產品或服務,「這些一人經濟的風潮背後,其實是在為自由選擇買單。」

唯「我」獨尊 帶動寵物經濟崛起

經濟獨立、把自己照顧好,政治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別蓮蒂觀察,唯「我」獨尊已是普世價值:愈來愈多人為自己圍起一個「隱形泡泡」,保有主動選擇的距離感。既有躲在泡泡裡專注於自己的美食小確幸,也能隨時突破泡泡探索新鮮事物。

那麼,誰能擔任陪伴與共老的角色呢?比起配偶、孩子,現代人的情感寄託更多落在寵物身上。

根據農業部推估,從2020下半年起,全台犬貓已經超過15歲以下孩童的人數,有近280萬隻。人們對於毛孩的照護,不僅是吃飽住暖,更進一步從飼料、保健品的營養升級,來呵護寵物「家人」的健康。

不過,物價持續高漲,其中食物類別的價格波動尤其劇烈。如何不虧待自己,找到有益健康又物有所值的好味道,成為現代人的一大挑戰。

永續飲食當道 友善環境成共識

因此,透過食品科技的進步,降低酒精濃度卻能保有風味的飲品、更鮮甜且營養更豐富的現萃茶飲,以及能讓人變美、變瘦的飲食方法和食品,都大大受到歡迎。

除了上述趨勢,永續飲食也日益受到重視。消費者開始關注食物的來源、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減少食物浪費。對環境友善的替代蛋白,還有減少抗生素的畜產、水產品,更因國際潮流發展,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2025年開春,怎樣吃得健康、安心又時尚?《康健》和好食課的營養專家們,不僅總結新趨勢,更探得目前市場上已經看得到、買得到、吃得到的新商品和服務。

科技助陣代謝飲食01

要健康不要胖 反「超加工食品」正盛

方便又唰嘴,各種甜點、炸物、飲料是不是經常讓你一口接一口?這些廉價的食品不但讓人愉悅,也是業者的收入保證。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美國前10大包裝食品和飲料公司的市值達1兆美元(約台幣32兆元),平均利潤更高達17%,且逐年增長。

這類商品統稱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UPF)」。自1990年代以來,超加工食品在全球飲食佔比不斷上升,現在約佔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人熱量攝取的一半。

超加工食品成公敵

不過,近年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超加工食品與多種慢性健康問題有關。《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研究直指,攝取超加工食品恐提高疾病風險多達32種,包括心血管疾病、焦慮、精神障礙、糖尿病、癌症和早逝風險等。

這些健康危害對業者和消費者都是警鐘,甚至連世界衛生組織(WHO)都直接將超加工食品比為菸草、酒精。有學者和公衛人士更呼籲,應透過公衛宣傳和限制廣告等政策,來降低超加工食品的危害。

國際上已有國家採取行動。2023年11月,哥倫比亞對一系列超加工食品徵稅;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等地的飲食指南,也建議避免這些產品。為超加工食品定義的巴西科學家蒙泰羅則疾呼,應在產品上加貼警示標籤,做為消費者選購時的參考。

2024年12月,美國賓州一起訴訟案更引發喧然大波。一名少年指控卡夫亨氏(Kraft Heinz)、億滋國際(Mondel ez International)、可口可樂(Coca-Cola)等全球食品飲料巨頭,採用類似香菸公司的手法,蓄意設計和行銷容易成癮的超加工食品給兒童,讓他16歲就罹患第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此舉也將全球反對超加工食品的浪潮,推向新一波高峰。

消費者也跟著開始質疑超加工食品。歐洲理工學院食品消費者觀察站的研究就指出,65%的人認為超加工食品有害健康。

全球市調公司英敏特也預測,未來10年,國際上對非加工食品的需求將會成長。對此,食品業者的回應各有不同。百事可樂執行長龍嘉德對「超加工食品」這個詞深不以為然,而去年8月離職的雀巢前執行長施耐德則表示,雀巢會密切關注這個爭議。

不過,無論業者是否同意,一旦各國政府介入管理、施加壓力,食品業者就需要做出比調整配方或推出新產品更全面的改變。例如徹底改變製造流程,大幅減少添加劑,因而可能讓成本上升、產品有效期限縮短,影響原有獲利。

該反超加工,還是高油鹽糖?

一片撻伐聲浪中,卻也有人提出反思。「我們該討論的是『配方』,而非『加工過程』,」瑞士食品與營養研究谷執行長森.雅各布森認為,許多營養、安全或機能添加等好處,都要透過食品加工的手段完成,更該透過政策或其他方式來控管的,是高脂、高鹽、高糖的食品。

Innova全球新品資料庫也顯示,隨著消費者需求改變,全球食品飲料行業對於減少鈉含量的趨勢,已日漸明顯。

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也認為,超加工食品並非完全不可取,像是麵包和麥片雖然被歸類為超加工食品,但因富含纖維質,反而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康加工有解方

在台灣,也有不少食品創新案例。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的質地設計團隊就利用色彩、氣味、咀嚼、聲音等感官提示的結合,改變加工程序,讓食品減鈉卻不失風味。例如,咀嚼洋芋片時,每咬一口就能產生酥脆嘎吱聲,加上鮮度和質地的調整,吃鈉含量較低的零食仍覺得愉悅。

食品大廠統一這兩年力推的非油炸麵,也回應健康加工訴求,利用熱風導流技術,搭配可模擬製麵老師傅工藝的9段式乾燥機,取代過去麵體的油炸方式,降低身體負擔。


一人二老多毛孩06

好吞嚥、顧營養 新食品搶攻超長壽商機

全球人口步入高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高齡人口預計將從2019年的7億,增加到2030年的9.97億。台灣也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就有1人是高齡人口。面對這一趨勢,「健康老化」與「活躍老化」成為銀髮商機中,最顯著的主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估,今年全球銀髮產業產值將達到1,122兆美元(約台幣3萬6,000兆元)。國際市調公司Verified Market Research的數據更指出,銀髮族營養相關產品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209億美元(約台幣6,688億元),成長至2031年的330億美元(約台幣1兆元),年複合成長率達到6.5%。

在台灣,今年的銀髮食品市場預估將突破台幣500億元,顯示針對高齡族群的營養保健產品開發,已經成為市場主力之一。

食品大廠搶進銀髮友善市場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因咀嚼吞嚥困難,飲食選擇也受限。因此,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銀髮友善食品」,鼓勵業者開發質地調整、營養均衡且方便食用的產品。目前已有超過250家廠商,推出超過1,200項產品,涵蓋主食、肉品、配菜、湯品、點心及飲品等。

食品工業研究所更輔導業者針對質地友善、使用友善及營養友善3大要素,做新產品開發,並將膳食纖維、鈣、鐵等機能性營養素,列為未來發展重點。

以冷凍食品起家的奇美食品,除了以擅長的奶皇包、熟水餃、馬拉糕等入選銀髮友善食品,更結合奇美醫院的營養專業,共同開發更高階的膳食產品,以滿足咀嚼吞嚥障礙者,或病後需要補充營養長者的需求。

調理食品大廠聯夏,則與馬偕醫院營養室合作,推出「軟心肉排」系列,不僅保留肉排的美味,更讓長者能輕鬆用舌頭壓碎,方便食用。

此外,以火鍋餃、湯圓聞名的桂冠食品,近年也積極投入高齡族群的肌少症議題研究,推出的「健力湯」系列,以「一碗湯就有24克蛋白質」為特色,受到市場歡迎。今年,桂冠更以地中海飲食為概念,推出有助於對抗認知衰退的飲食方案。

熟齡保健品成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食品產業,保健品業者與通路也瞄準熟齡族群,推出針對各種常見健康問題的保健品。

例如,佳格的液態完全營養、康研家鈣嚼錠與關鍵導鈣雙效錠,還有白蘭氏的關鍵活躍雞精、暉致的維骨力、挺立和大研生醫的UC-II、陽明生醫的鈣肽高益生菌等,都是針對提升活動力的保健產品;而在記憶力方面,益喜氏的好益活、杏輝醫藥集團的杏輝蓉憶記等產品也備受關注。

在通路端,屈臣氏網站設有銀髮專區,PChome 24h購物也在2024年針對高齡族群推出保健專區檔期,沒想到銷售比前一年同期成長10%。

除了線上通路,藥局也積極加入。例如,大樹藥局舉辦樂齡理想生活節,主打高齡保健照護。不少社區藥局也開始提供銀髮保健食品諮詢服務。

台灣保健食品市場發展成熟,過去已有許多降血脂、降血糖等符合高齡健康需求的產品。展望未來,可預期將有更多品牌、通路設置銀髮專區。


▲濫用抗生素飼養,影響水源、土壤,恐產生抗藥性,讓人用抗生素也失效。

綠色飲食再升級11

雞豬魚不再吃抗生素? 無抗飼養正改變你的餐桌

若有一天,抗生素再也無法殺死細菌,醫生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該怎麼辦?全球公衛界擔憂的「抗藥性」議題,在食品上也愈來愈多人關注,特別是針對飼養動物使用的抗生素。

全球每年生產6,500噸抗生素,約8成用於動物。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推估,未來10年,動物抗生素用量還會成長超過60%。透過動物排洩污染水源、土壤,接觸到的細菌練出「抗藥性」,恐導致人用抗生素失效。

濫用抗生素的後果,也讓畜牧、水產業者發現,這類藥物愈來愈「難用」。原本飼養過程中使用抗生素,是用來治療動物疾病,或預防性添加在飼料中促進動物生長,用久了反而造成雞、豬、魚隻的腸道菌相失調,影響生長。

因此,「無抗飼養」逐漸成為畜牧、水產養殖的新目標。

從「減抗飼養」到「無抗飼養」

早在2006年,歐盟就率先禁止業者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生長促進劑(AGPs),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也陸續跟進。美國則從2014年起,逐步減少抗生素使用,2021年無抗飼養的雞肉供應商比例已達將近6成。

大型通路商的推動,也加速減抗和無抗飼養的新風潮。美國連鎖超市 Wegmans、Costco等量販店,就選用或販售相關產品,並在包裝上加註「飼養全程不使用抗生素」等資訊,以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也強化大眾認知。

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則從2003年開始,要求雞肉供應鏈降低抗生素使用,並宣布2027年在全球部分國家供應的雞肉,將不含WHO規範的重要抗生素。不過,名單中並沒有包括台灣。

無抗雞、無抗魚上桌!業者搶先實現

台灣農業部(當時為農委會)於2021年公告「白肉雞翦用抗菌劑生產指南」,規劃於2027年全面實施「翦抗飼養計畫」,刪減對人體健康風險較高,以及與人用抗生素有交叉抗藥性的品項。

就在官方與各界尋求共識、訂定規範時,已有業者跑得更快,成功將無抗雞肉端到消費者桌上。國產雞肉大廠大成集團,2023年培育出全台第1個無抗飼養、規模化生產的「益活雞」。規劃專門的無藥物飼料生產線,配方中加入益生菌、酵母萃取,並調整飼養密度,降低雞隻生病風險。

在無抗水產上,也有學者及農家投入。海洋大學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林翰佳,就與屏東枋寮青農陳右穎合作,利用低密度養殖,並在飼料中加入奈米碳化植物元素,達到媲美抗生素的天然抑菌功效。

嘉義縣邱家兄弟則以多種魚、蝦混養,讓養殖池自成生態。全程不用化學藥物、抗生素,若魚蝦生病,只用停止餵食、加開水車、添加新水等方法改善。

今年,台灣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由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農業部三方合作,強化抗生素管理及抗藥性預防。

面對全球抗生素抗藥性危機,無抗飼養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節錄自《康健雜誌》311期_新獨立食代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5/2月 第311期

本文摘錄自‎

新獨立食代

康健雜誌

2025/2月 第3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