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
微奈米材料通常指的是材料至少有一個尺寸維度落於數個奈米到數百個微米之間,因此產生獨特的化學與物理特性,廣泛應用於電子、光學、催化和生物醫學等高科技領域。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採用新興的靜電紡絲技術,終於成功研發出陶瓷超冷奈米纖維膜,不須昂貴的真空設備即可大量生產。在研發過程中,我們首先探討纖維直徑對太陽光散射效率的影響,發現光波長在接近纖維直徑時散射達到最高峰。意指如果能將纖維直徑設計在接近陽光強度最強的波段,便能最大程度地增強太陽光散射,進而提升反射效率。
為此我們調控纖維直徑,使纖維的平均直徑落在400nm,且設計纖維直徑的分布呈現鐘型曲線。這些大小不一的纖維和銀蟻的毛髮一樣,增強了不同太陽光波段的散射,使超冷奈米纖維達到高達97%的陽光反射。同時,我們選用常見的陶瓷材料――二氧化矽(SiO2)作為材料主體。由於二氧化矽會和中紅外光波段的電磁波產生共振效應,可以貢獻高達90%的中紅外熱放射率。在實際戶外測試中(室溫約30℃),我們將超冷奈米纖維覆蓋在建築模型(5×5.5×7公分)和汽車模型(6.5×3×2公分)上,未覆蓋的模型於陽光直射下高達41.9℃和52.1℃,超冷纖維則可使它們分別達到最多8.6℃和17.6℃的降溫。在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注意到由於黑色汽車置於室外會大量吸收太陽光,當覆蓋上超冷奈米纖維於表層,則可有效避免陽光被下方車體吸收,因此在黑色的汽車模型中降溫效果尤為顯著(圖二)。
除了優異的降溫表現之外,我們更利用了陶瓷本身的特性和表面改質技術,使超冷奈米纖維具有防火、抗紫外光、防腐蝕、抗酸雨等優異耐候性能。若未來能應用於建築外牆,不但可以在戶外長期使用,遇到火災時還能為住戶爭取更多逃生時間,兼顧實用及安全性能。
超冷蠶絲薄膜 在成功研發出高反射型的超冷奈米纖維之後,筆者研究團隊便開始好奇是否能研發出有相似功效、但為透明版本的輻射冷卻材料?由於人類本身就是視覺動物,相信大家應該都不能接受,以後身邊的東西都因為降溫材料而變得白茫茫的一片吧?更重要的是,其實有些降溫的應用場景不能擋住光線進出。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建築的透明玻璃、太陽能板,以及現在人手一機的智慧型手機了。由於現在的節能綠建築常使用自然採光,窗戶的面積占比相較傳統建築更高;智慧型手機和太陽能板在光電轉換的過程當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熱,若放任元件在高溫下持續工作,將大幅影響使用效率,甚至產生熱當等問題。因此,透明超冷材料的開發勢在必行,於是我們著手研發透明的超冷蠶絲薄膜。 作為人類歷史上長期使用的織物材料,蠶絲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太陽光反射特性和中紅外熱放射性能,這也是為什麼蠶寶寶在太陽下不會熱死在蠶繭裡的原因。然而蠶繭本身的纖維結構導致了高陽光反射,若想製成透明薄膜,就必須破壞纖維結構使太陽光得以穿透。因此我們在不破壞蠶絲分子結構的前提之下,拆解了蠶繭的纖維結構並製成蠶絲水溶液。最後,只要簡單將蠶絲水溶液塗在需要進行降溫的表面上,等它自然風乾就可以形成純天然、環保的超冷蠶絲薄膜(圖三)。 此透明超冷蠶絲薄膜可以達到92%的中紅外熱放射率,且即便在100℃的高溫下仍能保持穩定。實測結果顯示,若將透明超冷蠶絲薄膜塗布在智慧型手機和太陽能板的表面上,超冷蠶絲薄膜可以在中午陽光最強的時候表現出十分穩定的降溫效果,不但可以為手機和太陽能板帶來5.1℃及14℃的降溫,更能有效提升太陽能板的光電轉換效率。想不到蠶絲也有這種妙用,很神奇吧!不過天然材料的一大挑戰則是使用壽命的問題,特別是紫外光的長期曝曬;若想增加此材料的壽命,未來還可以透過添加紫外線吸收劑的方式增強抗紫外線性能,也是筆者團隊持續努力開發的方向。
放眼未來 除了上述的應用情境,超冷材料還有許多應用前景,例如綠色建築、冷鏈運輸、穿戴式設備、太空熱管理、大型資料處理中心及手機、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城市規畫等多個領域。這些新興的超冷材料不僅將大幅降低全球能源消耗,未來更可能和其他傳統降溫方式結合,帶來革命性變革與創新。舉例來說,若輻射冷卻的超冷材料能搭配消費性電子產品中高熱傳導的金屬散熱元件,先將熱傳導到金屬外殼,再透過超冷材料輻射冷卻降溫,降溫效率又能再提升一個層次。最後,隨著技術進步和跨領域研究的進行,我們希望開發出更多高效、環保、多功能的超冷材料,為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