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給你問 全方位健康管理攻略
大家醫計劃結合預防與保養,糖友優先受惠
健保署今年要開始4項大計劃,透過給付改革和數位變革,將疾病治療,拓展為更宏觀的健康管理。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少子女化與高齡化兩大危機當頭,國家社會要繼續進步,健保不能再僅以疾病治療為主,一定要結合預防保健和健康促進。
糖尿病是用藥榜首
石崇良指出,最近公布健保一年用藥量排名,第1名是糖尿病、其次依序為降血脂藥、降血壓藥、便秘藥、安眠藥。這排名清楚顯示三高和生活型態,是國人健康的最大挑戰。未來想要健康不可能只靠醫療,健康管理更形重要。
健保署今年推動的大家醫整合照護計劃、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擴大遠距醫療給付計劃、研議將數位療法納入健保,目的就是透過給付改革和數位變革,促成服務升級,重點將從疾病治療,拓展為更宏觀的健康管理。
家醫計劃著重預防保健,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病方案則強調延緩惡化,兩者都可節省醫療費用,也幫助民眾維持健康或穩控疾病。由於同一個人的需求分不開,計劃和方案卻分開收案,照顧不夠完整。以糖尿病為例,2022年的207.7萬名糖友中,僅43.8萬人家醫計劃和糖尿病方案都參加;只參加一項的有97.8萬人,還有66.1萬人兩者沒參加。
透過「大家醫整合照護計劃」,將「家醫計劃」和糖尿病、初期慢性腎病、代謝症候群等數個照護方案整合在一起,全面整合600萬民眾散落各處的健康數據,並串聯5590間基層診所、7807位醫師及295家醫院,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讓「預防」和「慢病治療」合而為一,服務跟著人走,達成「健康台灣」888計劃目標──8年內讓80%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加入者80%接受生活習慣諮商,最後讓三高控制率達到80%。
「數位療法」是使用健康軟體,達成預防、管理或治療的效果。麥肯錫2020年的報告顯示,德國實施包括電子病歷、遠距照護、臨床照護支援系統、病人自我照顧工具等26項數位方案,可省下34億歐元,所節省的費用,有7成幫醫院省錢,另外3成是改善治療成果,為病人和健保省錢。
健保署將借助Google Cloud強大多元的AI功能及Google Health的臨床專業知識,未來5年將啟動慢性病風險管理「AI醫療照護研究計畫」,透過AI建構疾病風險分級及預測模型,提供個人化的預防及治療計劃。Google Cloud北亞區董事總經理李孔源表示,這是Google首次與國家層級展開健康照護領域的合作計劃。
石崇良表示,造成台灣人失能或死亡最大負荷的疾病是癌症,第2名就是糖尿病,佔了超過6%,再加上慢性腎病、缺血性中風、心臟病這4大類疾病,囊括高達20%疾病負荷,這些都是三高造成的疾病。三高病人就是大家醫平台的重點對象,現階段目標先針對糖尿病患者,預計年底前完成平台建置,再逐步提升功能。
糖尿病預防應該從教育做起!
電影《親愛的房客》中,飾演阿嬤的陳淑芳深受糖尿病所苦,導致糖尿病足、需要洗腎,甚至幾乎失明。根據國健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推估,目前台灣糖尿病患超過218萬人,而且每年新增約2.5萬人。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估,目前全球約有4.2億人罹患糖尿病,每年有150萬人死於糖尿病。不論是全球或台灣,糖尿病已經是最嚴重的慢性病。
面對糖尿病的危害,應該提升到國家層面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WHO很早就強調糖尿病是嚴重危害全世界的疾病,因為糖尿病的共病多,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視力問題,特別是腎臟病。台灣的洗腎病患中,有一半是糖尿病造成。而且,218萬人只是糖尿病患,如果加上糖尿病前期的人,可能會超過400萬人。
黃建寧強調,台灣糖尿病防治應該提升到國家層面進行通盤考量。糖尿病不只是單一的血糖問題,而須從飲食、運動、生活等各個層面來進行思考,更重要的是落實在教育中。因此,糖尿病防治不只是衛生福利部的事務,還包括教育部、農業部等,台灣應該效法國際,提高防治層級,才能有效管理。
如何做好糖尿病預防?
黃建寧認為,首先要從教育著手,扭轉疾病防治觀念。過去衛生體系重視治療,但現在應該要投資健康,從健康識能下手。舉例來說,台灣教育輕忽運動的重要性,偏重學科而較少體育、食農等生活教育,導致健康識能薄弱,需要透過教育增強。
其次是媒體傳播,政府必須透過媒體宣傳正確的健康概念,提升民眾健康識能;當民眾意識到相關危害,才能做好管理。最後是台灣運動場館不足,如何打造良好運動環境,提升運動風氣,也是改善台灣健康環境的重要工作。而以上這些工作,都需要跨部會合作才能達成。
控糖應是國家政策!
糖,是一種世界新危機。在先進國家,國人過量攝取糖分,除了導致肥胖,還會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為了因應糖分危機,許多國家紛紛採取措施,像是課徵糖稅等,新加坡則是制定控糖的國家政策,像是含糖過多的食物不能打廣告,且飲料上需要載名含糖等級(分為A、B、C、D四級,A含糖最少,D最多)與含糖量。
黃建寧認為,控糖應該是國家政策,除了相關標示外,最好能有監測指標,譬如學童肥胖率、整體台灣減糖量等,讓政府與民眾了解控糖成效,以及後續的執行檢討。
最後還是提醒民眾,不管是糖尿病前期或是糖尿病,都可以透過定期健康檢查發現,提早發現身體異常,就能有效預防。而糖友更是需要定期檢測,包括眼底鏡、白蛋白、低密度膽固醇等檢查,才能夠有效預防共病,降低糖尿病的危害。
飲食與運動,是所有人都該加強的課題!
「市售飲料中含游離糖,相當於70克的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笑著說:「一個砂糖包大概也有3~4克。」也就是說,一杯飲料下肚,大概相當於吃了15~20包砂糖包。
游離糖比想像中可怕
歐弘毅指出,醣類(碳水化合物)是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在人體運作上,醣類轉化為能量的效率最好,蛋白質跟脂肪雖然也能產生熱量,但效率不高,還很耗能;這也是為什麼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友容易疲累,就是人體無法使用醣類,只好分解脂肪跟蛋白質產生熱量,過程中需要從肝臟進行轉換,消耗更多能量。所以人們離不開醣,需要聰明地與醣共處。
該如何與醣共處?歐弘毅強調,適量攝取醣類沒有問題,但該注意的是游離糖。游離糖就是額外添加的糖,不管是果汁中加入的糖、珍珠奶茶的糖,或者是烹調而加入的糖,都屬於游離糖。而一天攝取的游離糖不要超過需求熱量的10%,如果一個人每天攝取熱量2000卡,那麼他攝取的游離糖最高不能超過200卡,也就大約是50克,許多全糖手搖飲一杯就超標。
葡萄糖是人體主要利用的醣類,果糖、半乳醣都無法被身體利用,甚至還對身體有害,過去認為果糖可以預防糖尿病,但實際上剛好相反,果糖不但會引起糖尿病,還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痛風的風險。歐弘毅指出,攝取葡萄糖可以讓大腦感覺到飽足,進而抑制食慾;果糖則直接進入肝臟儲存,造成脂肪肝,引起糖尿病。但要提醒的是:水果中雖然含有果糖,但也提供了其他營養素,包括纖維素、植化素等,所以仍應適量地攝取水果。
做好飲食管理,改變飲食順序,肉→飯→菜
歐弘毅面對病患時,會建議糖友邀請家裡做飯的人同行,講解糖尿病該如何烹調的觀念,或者就診前一週把每餐的飲食拍照紀錄請營養師針對飲食進行諮詢。這樣一來,病患或家屬才能知道如何進行飲食管理。此外,傳統飲食上的醣類偏高,可以透過調整飲食順序來解決,先吃蛋白質,包括魚、肉、豆等,再吃蔬菜,最後才是飯。
歐弘毅解釋,透過這樣的順序可以達到兩個目的:第一、腸胃分泌的腸泌素會較多,能抑制食慾。第二、前面攝取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之後的醣類攝取量就會下降。
運動是重點加強的選項
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2年運動現況調查」,可以發現到確切執行7333規律運動的人當中,從17歲之後便往下降,到了40~44歲最低,然後才逐漸增加;在25~60歲之間,達成7333規律運動的人都不到3成,而這年齡區間的族群也是最可能罹患糖尿病前期與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
不管是不是糖友,運動是有效對抗糖尿病的方法之一。歐弘毅指出患有代謝症候群情況的個案,通常脂肪會堆積在臟器上,包括脂肪肝,也會在腸繫膜中堆積,而這些脂肪堆積,讓身體容易發炎,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就可能引起糖尿病。所以,如何做好飲食管理與運動,是所有人都該加強的課題。
去污名化,糖尿病不是因為控制不了慾望
2024年《刺胳針‧糖尿病和內分泌學》中一篇共識聲明指出,糖尿病患者經常遭遇一些負面的社會判斷、刻板印象、偏見,影響了病患的情緒、心理和身體健康,且有五分之四的糖友經歷過這些負面經驗,五分之一糖友則受到嚴重歧視、不公平待遇。因此希望透過糖尿病「去污名化」來避免這類問題。
糖尿病其實就是「高血糖症」
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陳宏麟指出,受到過去文化影響,許多人認為糖尿病是因為病人亂吃、不愛運動,沒有做好生活管理所導致,是病人個人的問題,所以有些病患不願意就診,導致原本應該要接受治療的疾病,因為污名化而拒絕就診,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推動「去污名化」的原由。
其實糖尿病就像高血壓、高血脂一樣,就是血糖超標,需要進行血糖控制,積極治療可以避免糖尿病惡化,減少引起併發症的發生。陳宏麟解釋,如果把高血糖、高血壓跟高血脂當做三個小壞蛋,一個小壞蛋可能不成事,但是三個小壞蛋加起來,那就是壞了身體的大事。「其實我都告訴糖友,就像我們去車廠保養,如果哪個地方有問題就盡快處理,車子不容易出大事;等到車子出大問題再來處理,不只是難度大、挑戰大,然後又花錢。」陳宏麟說。
糖尿病防治是整合作戰
目前政府在糖尿病防治上,主要的權責單位還是衛生福利部,但實際上糖尿病牽涉的層面極廣。陳宏麟舉例,雇主對在職勞工,應該要定期實施一般健康檢查,但這些健康檢查數據與健保數據分開,所以當勞工檢查出血糖過高時,不見得能及時就醫,便產生了斷層。
曾經有一個四十幾歲的中年人來就診,他的健檢報告顯示血糖過高,但仔細看了報告,才發現其實病患早在去年時血糖就已過高,但因為勞工體檢並沒有整合轉診到醫療體系,於是讓病患身體多泡了一年糖水,徒增傷害。
正因為糖尿病需要橫向的連結,所以目前政府開始推動大家醫計劃,希望大家先產生「質變」再轉為「量變」。
目前加入糖尿病共照的診所不到兩千家,希望透過大家醫計劃,能讓更多基層診所加入服務更多糖友。
照護需要量身訂做 就地、在地更有效
目前糖尿病照護趨勢是:減少併發症、提高生活品質。在這兩個架構下,照護糖友的過程中,就需要客製化、量身訂做的思維進行調整,因為每個糖友碰到的問題都不同。想要做到這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糖尿病照護可以就近、就地,讓有經驗的糖尿病衛教師發揮作用,協助糖友做好糖尿病控制及管理健康。
陳宏麟強調,糖尿病照護目標就是在地健康、在地老化。期待診所負責第一線的糖尿病照護,而醫學中心則針對難以控制的個案,或出現嚴重併發症時,使用先進的軟硬體進行診治。透過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負責不同的照護功能,才能有機會實現分級醫療,讓民眾取得更妥善的照護。
節錄自《康健雜誌》特刊109號 糖尿病給你問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