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影響力網紅、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
小檔案 羅振宇
現職:中國最大知識電商「羅輯思維」創辦人、「得到」app 創辦人
學歷: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博士
曾任:中央電視台製作人、主持人家庭:與妻子育有雙胞胎女兒思思和維維
當今中國,知識轉述能力最強、也最會用知識賺錢的人,「羅胖」(羅振宇)當之無愧。
今年四十四歲的他,成長過程見證,中國從農業轉型到數位時代、經歷劇烈生命張力。他精準聚焦在中國焦慮感最深、最想讓自己變更好的一群中產菁英的需求,從傳統媒體出走,在數位媒體知識產業創業。
過去在台灣,總透過小小的手機螢幕熟識羅振宇,他用生動活潑的語調和讓人擊掌的金句談書、談趨勢。在北京羅輯思維辦公室見到本人時,大家第一的反應都是:「羅胖,一點都不胖啊!」羅振宇身高一米八,走到哪都還是高人一等。
他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知識網紅」之一。從二○一二年底起,他主持每週一次、五十分鐘的《羅輯思維》脫口秀,重新詮釋許多硬知識,不僅讓一般人都能理解,還覺得有趣,他推薦的產品從書到葡萄酒都瘋狂大賣。兩百零五集《羅輯思維》造成十億次播放量,讓羅振宇成為華人世界的意見領袖。
更大膽的嘗試是在二○一六年跨年晚會,羅振宇膽敢對決上億人的收視習慣和精彩絕倫的綜藝跨年晚會,在深圳體育館舉辦四小時的演講跨年會,不但現場聚集超過上萬人,當年的直播收視率還拿下第一。「而且我要跨越時間感,預備做二十年,」這個霸氣的承諾不僅考驗他自己,也考驗大家對他的信任。
二○一七年初,羅振宇又革自己的命。他察覺學習「碎片化、移動化」趨勢,停掉長版影音個人秀,創辦純音頻《得到》app。他找來更多善於轉述知識的老師開專欄,每段五到八分鐘的《得到》,吸引一千兩百萬聽眾,其中有四百萬是付費用戶。
羅振宇服膺「適者生存」的哲學,言談間充滿自信和霸氣。他的很多想法和理念,反映出中國這一代人的企圖心,但台灣人聽起來則覺得非常突兀。他說:「僵化的學校教育很有用,因為訓練大家忍耐,篩選出一批能忍耐、刻苦、勤學的菁英。」他每天只有一個小時陪伴孩子,其他時間都在工作,覺得自己勤奮工作的身影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談起父親送他的兩個人生禮物,羅振宇顯出少有的感性。四歲起,工人階級的父親每天講中西經典給他聽,「不是逐字唸,而是說書一樣,一邊看一邊講給我聽,」羅振宇回憶。父親啟發他對書的好奇心,以及有對象感的表達,成就了他。
去年當了爸爸,羅振宇也計劃好,從雙胞胎女兒思思和維維四歲開始,他就要每天花二十分鐘,跟她們講人類所有的知識,第一課就是生死課。
他的觀點也許跟台灣讀者的價值觀有所牴觸,但他的確不斷在挑戰自己、開創前無古人的新路,也窺見了中國這一代父母的期許和世界觀。
Q:你在媒體知識產業創業,扮演華人世界轉譯知識的意見領袖。現在父母在教養上,會面對什麼樣的世界?
A:二○一六年美國有一本書叫《百歲人生》,做了一個特別重要的預測就是,我們這一代人開始,都可能活到一百歲以上。這樣的壽命長度,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傳統上對於一個人一生安排的腳本,譬如六十歲退休的規劃,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膽敢六十歲就停止創造財富的話,這個世界會把你吞蝕。
當然更嚴重的問題還不是錢,而是一旦退休,你的認知和你使用新工具的能力,就會停止。譬如,在中國大陸很多城市,老人如果不會用手機app,不能訂餐、也不能搭計程車。代表你實質性的生活品質會下降。
這麼一個小小的變化,實際上逼迫我們反過來思考過去我稱之為「目地式的人生設計」。像我小時候,十幾年的求學時間,父母只灌輸一個概念就是:「你只要考取大學就好了!」然後,你會不斷的想,「我娶了媳婦就好了」、「我有車就好了」、「我能買到房子就好了」、「我能升職加薪就好了」。「⋯⋯就好了」這種目地的式的人生,事實上證明,你怎樣也好不了!
Q:但是回到現實,學校考試制度、教學結構和社會觀念改變很慢。身為父母,會不會很糾結?
A:不會,我覺得學校教育非常有用,但它的用處不在於學習,而是鍛鍊學生忍受沒有用的東西。這就是能力啊!你想,每一個學霸他學習有樂趣嗎?沒有!但就在於他能比旁邊的人更能忍受這種沒有樂趣的東西。然後他就牛(厲害)呀!就是一直練、一直練。
所以你給孩子提前跑一點用都沒有,你一定得等他自己長出力氣。我挺反對那種快樂教育,那是教育界的取巧,學習就是痛苦的事,我們這一代學霸唯一的能力就是忍耐,在不高興的事情上,能夠忍耐很長的時間。
Q:可是這有一個前提,能這樣學習的學霸是很少數,這樣的教育制度,會犧牲很多不是學霸的普通人?
A:沒辦法的事,真實的世界可能比想像的還要殘酷。
真正把人切分開的是工具。每出現一個新的工具,不管是什麼工具,都會讓人繼續分層。有了輪子,有人就會加上輪子去了遠方,有人就覺得這是什麼玩意,留在原地。有了電子郵件有人用,有人就不用。
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美國今年出了一本書,說很快就會發明一種藥,這藥吃了,人就可以不睡覺。吃嗎?(不吃),我可能選擇吃,於是我的競爭力就比你強。你愛惜身體,我不要,我的競爭力就會強,然後我就會和你分層。
Q:你每天工作多少小時?
A:早上六點半睜眼就工作,夜裡一點睡覺。週末也是工作。我天天都在工作。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以身作則,當然這也可能是我們的託辭。所以你是什麼樣的人,極大機會,你孩子就長什麼樣,你自己變得優秀,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辦法。你善於思考問題,孩子就善於思考,你帶著孩子一起去研究問題,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愛研究問題的人。
Q:你有時間陪孩子嗎?
A:每天一個小時,早上剛醒的時候。她們現在才一歲多,一小時就陪玩。將來我會做一門課,在孩子四歲之後,每天用二十分鐘時間,跟她們講一個課,我已經規劃好了。關於人類,我能夠講得明白的一切知識,都要講給她們聽,以後也會公開,順便賣。第一課就是生死,這不是一般的父親能夠跟四歲的孩子能講的。但這對孩子是一個最大的問題,他做為一個生命來到世界上,不知道邊界,若不知道邊界,你就不能掌握上進的力量。
Q:你希望你孩子的學習是什麼樣子?你會自己教嗎?
A:我盡我最大的能力,送她們進最好的學校。因為本質上,人一生能力的獲得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是把他送到優秀人濃度最高的地方。
▲「羅輯思維」位於北京新媒體文創園區郎園內,員工400 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羅胖賣知識,也做電商賣實體商品。
Q:教育如果是讓孩子忍人所不能忍,那也不需要創新改變了,你是這樣相信嗎?
A:教育本質上是軍備競賽。你有弓箭、我也只有弓箭,這是一回事。但我在努力改造我的弓箭,我的弓箭比你好,接著我用了遠程的砲、用了核武器,反正別人在進步,你也得進步。
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提供軍備競賽的武器升級,所以並不存在所謂改變觀念,就可改變教育的成果。教育永遠不可能是一個交鑰匙的工程,就是這個房子你買了,然後你交給我裝修,然後包括被褥、床單、窗簾,燈全部給你弄好,把鑰匙交給你,你進去住就好。教育不可能是這個,因為學習是個歷程。
中國的中產階級有的也很可笑,他以為他很有錢,像我這樣就天天忙沒空照顧孩子,然後他就拚命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錢,包括台灣父母也是,很多教育機構賺錢,就是幫這群父母,讓他們用付錢卸下自己的罪惡感,但本質不是教育。
Q:你是一個知名的知識轉譯者,小時候爸媽給你做什麼樣的訓練?或是怎麼樣的以身作則?
A:我從小有個天大的本領,就是我會表達,這跟父親從小跟我講故事有關,我為什麼說從自己小孩四歲開始,每天要給他上一門課,實際上就是把父親當年給我的那一套東西,以更高的緯度再現一遍。
我記得父親跟我講的第一本書是《封神演義》,那時我不認字,父親就一天給我講一回。他是說書一樣,一邊看一邊講給我聽。接著是三國、水滸、西遊,還有一些世界名著,像《基督山恩仇記》⋯⋯都是用這種方式。我第一次萌發看書的興趣,是因為有天我爸出差,沒人跟我講故事,但是特別好奇那下面是啥?就自己翻開書看了,那時候,有大量的字不認識,不認識也沒關係,就這樣看了。
Q:你求學的過程,學校也是一個讓你忍受辛苦的地方?表達力在求學階段有幫助你的學習嗎?
A:覺得這是一個整個社會的新分工。我不是傳統的知識份子,一本書你別讓我看懂了,看懂了我能講出來,就有的人不會,所以我幹的是一個新專業,轉述知識。
在現代,會表達是一個特別占便宜的事情,大陸現在各個行業紅利,都被這個行業裡最會表達的人給占了。
Q:我們的孩子未來不是要去應徵一個工作,而是要發明自己的工作。你現在做的就是找到空缺的縫隙,發明新的工作。這能力要怎麼培養?
A:這個能力非常簡單,就是不要用觀念(理論)理解世界,要用非常現實、對需求的發現來理解世界。
回到中國的智慧,其實很簡單,就是中庸,中庸並不是說好好先生,不走極端,中庸是正正好的意思。基本上我覺得高中畢業或是大學畢業,你的整個對世界的觀念,善惡、是非等等就全部建立了。
但是事實上做成任何事,都不是用觀念來理解世界,都是剛剛好,就像開車,沒辦法按照觀念(理論)來開車。因為開車的每個動作必須剛剛好,你說開車是向左邊還是向右邊?都不對,必須有具體的情境,每一個狀況都不同,每一次都得剛剛好才對,這就叫中庸,所以任何想做實際事的人,他必需抛棄觀念(理論)。
我給我孩子買了第一個玩具就是積木,積木是最好的東西,積木沒有原則,他只有剛剛好,錯一點都搭不上,這就是真實世界。
還是回答你這個問題,就是真實世界,未來年輕人創造自己的工作,就是他千萬不能信這個觀念(理論)。就是去做!從發現具體的需求面剛剛好做起。
▲羅振宇(中)全家福,他知識轉譯的能力,來自父親(右)每晚說書給他聽的習慣,左為母親。(圖片提供/羅振宇)
Q:我針對掌握知識,你會很焦慮嗎?
A:我確實是一個很焦慮的人,但問題是我很享受這種焦慮,這可能是跟我一個生命體驗有關。
去年孩子在美國出生,我在那待了兩個月,生活太好了。天那麼藍,食品那麼安全,鄰居也這麼好,制度這麼完善。我看看我的存款,估計在這活一輩子也沒有問題。
然後呢?這就是我說的,中國人說的「⋯⋯怎樣怎樣就好了」。去年的生活,其實已經達到最好了。但是那兩個月彷彿一天,一模一樣的生活。而在大陸時,你想到去年的事就覺得恍如隔世。
所以我回來後,就說了一句我覺得很精采的話,「在中國,你感覺世界從身邊呼嘯而去;而在美國,你感受到生命從體內呼嘯而去。」
Q:這樣的體驗對你的影響是?
A:然後你就會考慮,這一生到底圖啥?圖爽?生活上各種東西的完善?但是你圖的那個結果,給你看,你受不了呀!你覺得有意義嗎?
所以小確幸這事,從那個兩個月之後,就被我打入地獄了。說白了,人一生到最後寫在墓碑上:羅振宇1973-20XX。好,你這一生到底為啥?是為了那一槓後面那個東西(生命的終點)活?還是為這個槓(過程)活?我後來就明白了,要為這個槓,不要為後面那個活。很多人一生奮鬥是為了最後死在哪張床上?是一個草蓆裹了扔了?奮鬥是為了哪個目標?但是實際上我後來明白了,中間這個槓太重要了…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我反對快樂學習,那是教育界的取巧!
親子天下
2017/12月 第9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