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 嗜辣、暴飲暴食皆成幫凶
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和你的日常行為息息相關,這是一種文明病,也是一種生活習慣病,三餐不定、愛咖啡及甜食,導致食道一直暴露在胃酸下,食道黏膜就容易發炎,甚至潰瘍。
「當出現胃食道逆流時,得先檢討日常飲食、生活作息,適時調整,仍舊不舒服再考慮藥物治療,才是護胃之道。」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曾屏輝開宗明義地說。
然而,哪些食物會加重病情?「先了解造成原因,就能輕鬆掌握正確的飲食習慣。」曾屏輝點出。
他進一步說明,食物進入口腔,會隨著食道抵達末端的下食道括約肌(亦稱賁門),當食物進入胃時,賁門就會關起,避免胃裡面的食物、胃酸逆流而上。
換句話說, 這條路徑出現狀況,譬如食道這條輸送帶的蠕動功能不良,無法將逆流而上的胃內容物往下推;或是賁門鬆弛,使得胃酸容易逆流;有時則是胃的排空速度變慢或暴飲暴食,造成胃內壓力過高,就容易發生嘔酸水、胸口灼熱、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等現象。
想避免 控制「酸」與「量」
要避免胃食道逆流,控制胃的「酸度」及胃的「容量」是兩大重要關鍵——在胃的「酸度」方面,要避免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辣、洋蔥、咖啡、茶、冰等)及本身具酸性會直接增加胃中酸度的食物(可樂、柑橘、檸檬、番茄等)。
至於, 如何控制胃的「容量」就更好了解了,曾屏輝說:「人體的胃容量大約只有六百至七百毫升左右。」一個便當容量大約四百至五百毫升,若加上手搖飲料、水果等,整個胃被撐大後,只能往上擠壓,長期下來,賁門就會關不緊。
若還有啤酒肚導致內臟脂肪往上壓迫,整個胃容量就更小了。此外,高油脂、高糖、冰冷食物也會延遲胃的排空速度,進而影響到下一餐的胃容量。
也許有人會洋洋得意,自認飲食無辣不歡,酷愛含糖飲料、油炸食物,也沒有嘔酸水、胸口灼熱的問題。對此,曾屏輝表示,自身「食道感覺的敏感性」,在胃食道逆流的臨床表現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確實,有些人明明胃食道逆流很嚴重,食道已經明顯發炎、糜爛,生活卻沒有任何不適,特別是長期喝酒、糖尿病沒有好好控制,造成感覺神經遲鈍者;反之,也有人的食道感覺神經過度敏感,特別是個性容易緊張、焦慮或心情憂鬱者,雖然沒有明顯的胃食道逆流及食道發炎,卻會覺得胸口灼熱不舒服。
因此,要確診胃食道逆流,除了看病人主觀症狀的嚴重程度之外,仍得透過胃鏡檢查,才能知道病人食道發炎及糜爛程度。目前國際上最常使用的分類法即為洛杉磯分類,可分為A、B、C、D四級,其發炎程度由A級至D級為愈來愈嚴重。
若胃鏡檢查沒問題,仍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可加做「二十四小時酸鹼測試」,確認胃酸逆流到食道的比率、次數,甚至可以安排最新型的「二十四小時食道酸鹼併阻抗檢測」,可藉此了解逆流特性,以及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可能原因。
想改善 調整飲食生活
總之, 要避免胃食道逆流所帶來的不適,除了遠離酸性食物,不妨多攝取高蛋白食物(豆魚蛋肉類)」,可以增強賁門的肌力,也有助於改善不適症狀。「然而,什麼能吃,什麼又不能吃,自己的感覺最重要,如果吃了會不舒服,往後就要懂得趨吉避凶。」曾屏輝說。
在生活型態上,用餐時細嚼慢嚥、宜七分飽、飯後多走動、避免彎腰提重物、少穿太緊的褲子、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睡覺時宜將床頭墊高十到十五公分、維持適當的體重等,都是每個人可自行掌握而改善的。
急性期透過藥物治療,約九成以上的病人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所有的藥物都有副作用,藥物該吃多久,何時該停藥,都應與醫師討論,避免貿然停用導致復發。若藥物治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再考慮手術治療。
胃食道逆流成因複雜,發作讓人不適,長期忽略恐併發食道狹窄、巴瑞特氏食道、食道腺癌。曾屏輝提醒,胃食道逆流屬於可控的慢性病,飲食、生活與藥物三管齊下,學會與胃和平共處,就可望迎刃而解。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