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憂慮學習放下的技巧

疫情剛過,百廢待舉,面對茫茫未來,你是否也百般焦慮?學習藏傳放鬆放下的技巧,可以幫助你心靈與身體解放,繼續前行。

文/丹尼爾.高曼、措尼仁波切


措尼仁波切:實作

上世紀七、八○年代,我在尼泊爾與北印度成長之際,生活的步調尚未太快。多數人都能感到踏實。我們的身體很放鬆,隨時都可以坐下來杯茶。我們可以毫無困難地微笑。當然,我們面對的挑戰一點也不少,貧困與發展機會的缺乏都是我們的問題。惟即便如此,你在這幅畫面中也看不到壓力與急迫。

只不過隨著這些地方逐步開發,生活步調也漸漸開始加快。路上的車子愈來愈多,愈來愈多人坐擁一份存有時限與期待的工作;愈來愈多人嗅到了中產階級生活的誘人氣味,開始不甘寂寞起來。我注意到人們開始顯露出壓力的身心徵兆。坐立難安的人多了,桌底下緊張抖動的腳也多了。他們的目光不再沉穩─而是到處東張西望─臉上也不似以往那般隨時掛著笑容。

我自己在開始從事一些較複雜的專案之後,也有了類似的感覺。當時我啟動了一個保存傳統文本的多年期計畫,而此計畫專案的辦公室位在市區的另一頭。我經常早上一睜開眼,心思就已經飄到辦公室裡。我的感官世界會不斷鼓動著我,快、快、快!牙齒隨便刷個兩下就好!快漱口!早餐一口氣塞到嘴裡就好,嚼一下就能吞了!你哪有時間拖拖拉拉!

在我開車穿越市區的上班途中,加德滿都的交通說多差就有多差。把油門踩到底就對了!別怕撞到人─你管不了那麼多了!快給我到辦公室就對了!待我好不容易走進辦公室,已經累了。我催促所有人加快速度,沒有放慢腳步好好花時間去真正確認他們的工作。我只想盡快離開那個地方。

逃出辦公室後,我會找個地方待著,隨便一個地方都好─咖啡廳之類的。我乾坐在那兒,也沒什麼特別的事可做;我想要冷靜下來,卻依舊感到焦躁不安。我整個人就像一具嗡嗡作響的行屍走肉─我的身體、感受與心靈都莫須有地充滿壓力。

惟有那麼一天,我做了一個挑戰自己的決定。我要開始尊重我身體的速限、它天然的速率,我不要再屈從於那執拗而扭曲、拚命三郎般的衝勁。我對自己說,很簡單,以後我每件事都正常去做,用正常的步調去做。我什麼時候進辦公室,就什麼時候進辦公室。我不會再讓那股躁動的能量推著我跑。


我悠悠地度過早晨,什麼節奏適合我,我就跟著走。早上起床前,我會先伸個懶腰。我會認真把牙刷乾淨,不為了趕時間而跳過任何一顆。那股勁要是又跑來催促我─動作快,你怎麼還在家裡!早餐隨便抓點到車上吃!─我只當作耳邊風。

我這麼做,是在尊重自己身體的速限。我會坐下來,好好吃頓細嚼慢嚥有滋味的早餐。我會不疾不徐地用適當的速度駕車,甚至像是在兜風。那股勁一要我加快速度─你怎麼慢吞吞的─我會帶著微笑搖頭。最終,我進辦公室的時間跟之前所差無幾。

走進辦公室,我感覺清爽而放鬆。辦公室看起來比我印象中要更加平靜且美麗。我坐下跟員工喝起了茶,看著他們的眼睛好好說話,並確切檢視了他們的進度。我一點也不急著走。

找到我們的地基

我希望腳踏實地,從地面開始。在我所屬的傳統裡,我們族人向來喜歡打造建築物─寺廟、尼姑庵、修道院、舍利塔。許是一種對我們祖先游牧生活的補償心態。總之,我們在描述事物時,常用上跟建築有關的比喻。而任何一名從事建築的人都知道,堅實的基礎比什麼都重要。今天若把建築換成冥想,我們同樣需要一座堅若磐石的地基來供我們起步。

冥想的原料,就是我們的身體、心靈與感覺。我們要處理的是自身的思緒與情緒─我們內心的快樂與悲傷,我們面對的挑戰與掙扎。在冥想的世界裡,所謂堅實的地基就是我們要接地,要處於當下,要保持連結。出於各種原因,這年頭要做到這三點並不容易。所以我希望我的操持跟我學生的操持,都能以接地的練習來作為起點,而所謂接地就是找到身體、安頓在體內、跟身體產生連結。我們心靈裡的紛亂思想看似無窮無盡,且往往會讓我們在事後感到焦躁、疲憊,該是堅實地面之處卻一片空虛。因此,這個練習的目的就是要切穿漫天飛旋的思想,把意識帶回我們的身體,使之單純地在那裡停留一會兒。我們這是要連結起自己的心靈與身體,並且找到我們的地基。


放下的技巧

我想要分享的第一種技巧,放下,是用來打破習慣,那種我們會卡在內心思緒中─也就是鑽入牛角尖中走不出來─並因此與身體脫節的習慣。放下與其說是一種冥想,不如說是要人暫且切穿會讓張力積累的意識流,因為那裡頭只有源源不絕的思緒、憂慮與急切。放下,讓我們可以以接地且具身(embodied )的方式降落在當下的這一瞬間。放下,能讓我們做好冥想的準備。

放下的時候,你要同時做這三件事:

① 舉起雙臂,然後讓雙手落到你的大腿上。

② 大口、大聲地呼出一口氣。

③ 讓你的意識脫離想法,並使之降落到身體的感受上。

接著就在原地休息,讓意識停在你的身體上,不要懷抱任何特殊的心思。感受你的身體跟體內所有的感覺:愉快或是不快、溫暖或冷涼、壓力、刺癢、痛覺、幸福,對你的感覺來者不拒。重點不在於那些感覺是什麼。就算你什麼都感覺不到,那也無妨─那你就乖乖地與麻木為伍。

簡單來說就是:放下、休息、放鬆。我們只是單純讓意識在身體裡接地。我們不是在追求一種特別的狀態,也不是在尋求某種特定的感受。所以你無須擔心自己會「放錯」,因為放下無所謂對錯,就像我們的內心與官能感受也沒有對錯,它們只是存在,只是該怎樣就怎樣。由於人有很強烈的傾向會想要跳回腦中的思考,進而讓意識飄離原本接地的身體,所以你可以持續重複放下的過程,意識跳開幾次、你就打斷腦中的思想幾次。

你可以每次先試個五分鐘:放下雙手,吐口大氣,然後放下你正在思索的心靈,使之沉入你只靠感官在感受的身體。就此休息一會兒,長度抓個一分鐘上下,然後再重新放下一遍。你可以視需求不斷反覆這個流程。

讓自己從內而外放鬆。准許自己什麼都不做。一開始那感覺會有點生疏,但隨著練習的次數不斷增多,你就會慢慢覺得自然而不做作。

在你的意識落入身體的同時,記得去留意你軀體那種接地的質感,那種渾然天成,由地而生的樸實、重量與沉靜。留意你與地板或椅子的接觸點。任由一種屬於存在的單純平靜顯露出來:那存在著的就是你的身體,那生於塵土,承載著膚肉、神經與骨血的容器,端坐在那裡,暫且沒有任何動靜。

學著放鬆

放鬆是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沒有人不想放鬆,但放鬆又出奇地沒有想像中容易。我們常覺得放鬆就是警醒的相反。警醒是我們有事情要完成時的「開啟」狀態,而放鬆就是一種關機並讓系統休眠的辦法。

想到放鬆,我們可能會浮現手拿遙控器的自己癱在沙發上無腦追劇的畫面。這種趨於麻木的放鬆會讓我們暫時感到舒坦,但根本的壓力源並不會有所緩解。真正的壓力仍在水面下游移,而最終,我們並不能如所盼望地那樣感覺煥然一新。

放下則是另外一種型態的放鬆。這是一種更深刻、更內在,連結到我們身體與感受的放鬆。我們在此並沒有要逃離自己的身心而去別處放鬆,也沒有要刻意用自我麻木來當作壓力的解藥,我們是在學習帶著意識放鬆,在嘗試根治身心的失衡,好讓自己不要再繼續迷失在思緒中。

對許多冥想的初學者而言,憂思似乎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我們常聽冥想的新手以各種說法表示:「我沒辦法控制我的腦袋,我做不到!」放下就是專門對付這個無人能倖免的困境:我們的思緒停不下來,因此讓冥想練習難以為繼。

放下會為我們指出一條心靈的澄澈之路。即便僅只一霎,我們也能藉著這種澄澈從一個接地、具身的起點重新出發。放下可以將一連串的思緒、憂慮與急切在其累積張力的過程中打斷,讓我們為此後每一次的冥想練習做好準備。這就是我們要從放下開始談起的原因。


試著用這些咒言放下一切

有時試著在練習放下的時候使用咒言─你默默在內心複述的一句話─會有不錯的效果。我自身愛用的有兩款咒言,你可以都試試來判斷哪一種適合你。這是第一種:

你坐著時,雙手一放到腿上,就一遍又一遍在內心輕聲對自己這麼說:「那又怎樣!誰在乎?沒什麼大不了。」

這話語會發出一道訊息給我們憂愁且焦慮的心靈,提醒我們內心擔心過度的那一部分─讓它知道它把每件事都抓得太緊了點。當然適度的擔心是好的,也是重要的,但我們往往會在擔心的過程中摻入不必要的焦慮,進而變得過度神經質。這時我們就能用這道咒言來中和一切。

另外,你也可以試試看這則咒言:「會發生的,就會發生;不會發生的,就是不會發生。」你可以在腦子裡再三重複這句話,或是悄聲地對著自己說… 閱讀完整內容
big大時商業誌2023/5月 第81期

本文摘錄自‎

解決憂慮學習放下的技巧

big大時商業誌

2023/5月 第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