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整合 智慧輔具市場創新局

關注市場脈動


智慧科技推動輔具產業蓬勃發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臺灣企業雄厚的技術實力,在智慧輔具領域尤具優勢;面對國際競爭,業者應關注市場脈動,跨域合作整合資源,以利開拓新局。

文/方文章 圖/陳素芳、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

科技進步的今天,行動不便的人們穿上外骨骼支架(或稱外骨骼機器人),雖說無法像電影《鋼鐵人》一樣飛天越海,但至少可以擺脫輪椅,行動力大增!這樣的科技,距離使用者行動自如,且能夠大量生產、普遍應用也許仍需時日,但輪椅領導品牌康揚公司全球行銷協理陳佩璟指出,外骨骼支架已經發展有年,其中機械腳尤其令人矚目。「畢竟,這項技術和輪椅彼此有替代性。我們公司最常引用的例子是:當打火機出現,火柴就沒落了。」毋庸置疑,隨著智慧、數位科技廣泛應用,未來的輔具肯定會更加精進,造福更多人,市場規模也將持續擴張,然而就個別業者甚或整體產業而言,若要永續經營,相關的機遇和挑戰也必須留心關注,妥善因應。

根據Vantage Market Research市調公司發布的市調報告,2022年全球輔助科技市場規模為219.5億美元,2030年將達312.2億美元,2025 至2030年期間預計年複合增長率為4.5%,市場商機不可小覷。


▲輪椅領導品牌康揚公司全球行銷協理陳佩璟指出,處方型或利基型輪椅愈來愈符合臺灣面對國際競爭、走出紅海市場的出路。為了區隔市場,凸顯利基,引進智慧功能也是必然趨勢。

生活化技術讚 國際市場雄霸一方

說到輔具,人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輪椅、手杖、助行器等行動輔具。根據經濟部發布資料,2022年臺灣輪椅類輔具出口規模名列全球第三,成績亮眼。然而,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貞博士認為,如果計入臺商在海外工廠的輸出產能,實際成績應該遠高於這個數字,也還有其他更多實力堅強的輔具領域。

此外,輔具範圍其實非常廣泛,根據臺灣「CNS 15390標準」的定義,只要能夠「幫助人類達到活動及各種功能目的」的輔助器具與工具都是輔具。每年舉辦的「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所發行的產品型錄便分為「樂活與運動復健」、「居家自立」、「智慧照顧」、「視聽」、「居家無障礙住宅裝修」、「行動與坐臥」、「轉移位」、「皮膚壓傷」、「義肢、矯具、護具、鞋墊」、「上下樓梯與交通」、「居家呼吸照護」、「兒童輔具」等十二大樂齡長照需求,各行各業無所不包。

事實上,除了輪椅之外,臺商在運動器材、床墊、輔聽設備、照護移位機、便盆椅、沐浴椅等衛浴設備等領域也都能在國際市場雄霸一方,他們或許自己沒有經營品牌,但無論是OEM 或ODM,都是海外品牌商不可或缺的供貨首選。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貞博士建議以服務模式帶動產業模式,推廣深耕海外市場。


落實生活科技 發揮巧思變身輔具

李淑貞指出,臺灣多是中小企業,靈活度高,輔以實力雄厚的精密金屬、資通訊、半導體、軟體等技術支援,將輔具落實到生活科技的能力尤具優勢,很適合發展輔具產業,特別是智慧輔具。她說,輔具的應用範圍是「非常生活化的」,只要加點巧思設計,鞋帽、衣服、廚房用品等生活小物都可以點石成金,化身為輔具。應該說,現代社會的發展,每個人都要有長照思維,無論是從銀髮健康或失能的角度切入,每個產業都可以「斜槓」往長照方向創新,藉由輔具概念多元化生產線。現在有很多科技廠跨域智慧醫療,照這樣的方向思考,為什麼不進一步跨域到更貼近生活、內容更多采多姿的智慧輔具呢?

2004年李淑貞把CNS15390引進臺灣,目的就是要打開視野、恢弘「識能」,讓大家知道輔具的範圍比一般認知還要廣。且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科技進步、政府支持以及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日益關注等因素,智慧輔具正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為避免新興地區的急起直追和低價競爭,臺灣廠商須多掌握市場脈動,多用心銷售通路,多專注產品創新,提高附加價值。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2年臺灣輪椅類輔具出口規模名列全球第三。

視野和識能提升 輔具市場正向發展

臺灣輔具市場近年來的正向發展,即是視野和識能上明顯改善的結果。早期臺灣民眾對輔具一知半解,通常是從醫療單位開始逐步推廣,此後隨著相關規範和社會福利制度例如健保、「長照2.0」的廣泛實施,才逐漸普遍深入到生活。曾經是美國執業物理治療師的李淑貞表示,現在全臺已經有40 家縣市輔具中心,銷售通路也相當完善,跟十幾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廠商反映,過去在臺灣賣不動的優質產品,現在都很熱銷。「ATLife 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觀展人次年年三級跳,從2016 年第一屆的3 萬人次一路激增到2020 年逾12 萬人次,期間雖然受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而收斂,但2023 年已經回升到11 萬人次。


只要加點巧思設計,水龍頭(左)和鏡子(右)等生活小物都可以化身為輔具。


政策及補助與時俱進 發揮加乘效果

未來,透過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3D 列印、雲端運算和擴增/虛擬實境(AR/VR)等先進科技,輔具智慧化以提供更個人化和多功能的解決方案,已成為輔具廠商不得不面對的客觀趨勢。然而李淑貞提醒,智慧化不能離開生活,務必要以解決使用者痛點、符合市場需求為依歸,否則設計再精密、再尖端、再新巧,終究會曲高和寡,落寞以終。

陳佩璟表示,法規和社會福利制度也會左右產品上市的成敗盛衰。舉例而言,智慧輔具如果沒有補助,消費者必須自掏腰包購買,影響購買意願,銷售量將受到限制。廠商當然會持續精益求精,但在現實考量下,銷售前景不佳或多或少還是會降低產業創新的意願和動力。例如,輪椅中可以完全紓緩坐壓、降低褥瘡發生風險的「空中傾倒」功能,康揚在15 年前就率先研發推出市場,但前面5 年乏人問津,直到大約10 年前臺灣大幅提升補助後,市場銷售開始扶搖直上,便是最佳例證。她說,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其實,臺灣已有6個縣市被列為超高齡社會,包含嘉義縣、臺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基隆市和屏東縣,亦即這6 縣市中每5 個人就有一位是65 歲以上長者),加上少子化帶來的人力短缺壓力,是開發智慧輔具極佳的實際驗證場域,如果政府政策及補助制度也能與時俱進,對於臺灣輔具產業發展一定可以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甚至大於三的效益。


「ATLife 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觀展人次年年三級跳。


因地制宜策略 開拓海外市場

對於開拓海外市場,雖說智慧輔具市場係以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為主,但李淑貞指出,有些開發中甚至是落後國家貧富差距懸殊,來自高所得者的需求還是存在。她認為,不同國家或地區應該差異對待。以新南向地區為例,該地區大部分國家目前還停留在臺灣早期以醫院為主的階段。針對這樣的市場,建議和當地醫療單位合作,從教育訓練當地醫療人員著手,以服務模式帶動產業發展的模式,逐步推廣,及早深耕。「2022年我們邀請越南15 位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以及2 位衛生廳專員來臺參加訓練課程,由臺灣廠商擔任業師,分享臺灣經驗以及相關技術和產品應用。2023 年更直接前往越南授課,反應熱烈,大幅提高了臺灣輔具產業形象。」

根據陳佩璟的觀察,智慧型或利基型輔具比較適合歐美、紐澳、日韓等先進市場,尤其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和北歐等歐洲蛋黃區,這些國家社會福利比較完善,所得水準也較高。


❶輪椅中可以完全紓緩坐壓、降低褥瘡發生風險的「空中傾倒」功能,臺灣開始列入補助後,市場銷售便扶搖直上。
❷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化帶來的人力短缺壓力,是開發智慧輔具極佳的實際驗證場域。

面對市場挑戰 改變思維跨域合作

最後,李淑貞建議,為避免來自中國大陸等新興地區的急起直追和低價競爭,臺灣廠商必須改變過去純粹代工思維,多掌握市場脈動,多用心銷售通路,多專注產品創新,提高附加價值。

「康揚打從創業開始,就以自有品牌Karma 行銷全世界,產品以客製化或處方型的輪椅為主力,雖然臺灣也有不少代工廠已經做到擁有無可替代的堅強實力,但處方型輪椅愈來愈符合臺灣面對國際競爭、走出紅海市場的出路。很幸運,康揚一開始便走在這條正確的道路上。當然,為了區隔市場,凸顯利基,引進智慧功能也是必然趨勢,臺灣業者在這方面也須共同努力,或許可以和新創公司跨域合作,進行資源整合。」陳佩璟如此勉勵。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2024/6月 第643期

本文摘錄自‎

跨域整合 智慧輔具市場創新局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4/6月 第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