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姿勢,加重膝蓋負擔

膝關節軟組織可以分為動態穩定者與靜態穩定者,動態穩定者即為肌肉,主要提供短時瞬間且強大的穩定力量;靜態穩定者則是韌帶,提供長時恆定,但為較弱的穩定力量。

文/郭岳潭


膝關節承載了全身的重量,最高同時可承受人體10倍的體重,在站、走、跑、跳、蹲、坐等日常動作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同時也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複雜的關節。當心錯誤姿勢,會加重膝蓋負擔,並加速膝關節退化

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博愛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骨科教授葉文凌指出,膝關節屬於骨骼肌肉系統,由股骨下端的股骨髁、脛骨平台及前方髕骨,共3大主要骨骼所構成

股骨髁又分為內股骨髁及外股骨髁,兩者大小、直徑皆不同,而大小不一的脛骨平台,也可分為內外側,因膝關節並非筆直的直線構造,而是呈現微內彎,即俗稱「X型腿」,所以要直線前進,就得以互補方式旋轉。

因此,股骨髁會在脛骨平台上滑動,膝關節活動自由度為6度,即在X、Y、Z軸上,都能夠旋轉及移動,以最有效率且兼具穩定性與可控的活動性,來維持日常活動功能。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

髕骨更為複雜,髕骨上接股四頭肌,下接髕骨韌帶及脛骨,後方與股骨形成臏骨股,主要功能是承受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力量強大且人是無時無刻都在活動,臏骨股關節自然承受巨大的壓力。雖然髕骨軟骨是全身最厚的軟骨,可以厚至7毫米,但膝關節常需彎曲且用力,軟骨骨折與病變機會也最常見。

葉文凌表示,膝關節構造聽起來似乎完美,但是對軟組織而言,卻是複雜到不行的「災難性結果」。膝關節軟組織可以分為動態穩定者與靜態穩定者,動態穩定者即為肌肉,主要提供短時瞬間且強大的穩定力量;靜態穩定者則是韌帶,提供長時恆定,但為較弱的穩定力量。兩者角色大相逕庭,幾乎難以互補,肌肉幾乎不會直接受傷,韌帶卻是非常容易受傷。

葉文凌強調,膝關節是由硬體結構性與軟體協調性的組合,而肌肉、韌帶的協調,則有賴於神經系統,尤其是本體感受器,主要位於韌帶及肌腱,以上所有構造一同作用,才能夠承受膝蓋日常活動的壓力。

NG姿勢,加速膝蓋退化

人體只有平躺時,對膝蓋的負擔幾乎是零;而站立及走路,膝蓋得承受體重的1.5至2倍壓力,上下樓梯增加約2至3倍,跑步則達5倍,跳躍大約是6倍,蹲及跪時更高達8倍,尤其體重越重,膝蓋壓力就越大。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指出,一般來說,膝蓋動作的分力、扭力及剪力越大,對膝關節及軟骨的壓力就越大,容易導致韌帶軟組織過度張力及拉扯,造成膝關節受力不平均,長期下來有可能會加速膝蓋退化。

❶從坐到站

從坐姿到站姿時,膝蓋從彎曲到伸直的動作,壓力由膝蓋內側往外側增加,導致膝關節的內外壓力不平均,造成股四頭肌及膝關節不穩定,很容易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


❷下樓梯

下樓梯時,膝蓋是從伸直到彎曲的動作,且膝蓋會位於雙腳的內側,膝關節過度向內旋轉,導致內側壓力變大,股骨受力面積增加,股四頭肌也變得緊繃,造成膝關節的負擔增加,關節軟骨就會更容易磨損。

❸久走久站

長時間走路及站立時,膝蓋容易過度伸直、向後推擠,股四頭肌過度疲勞,無法提供適當的支撐力,導致股骨、軟骨、韌帶及後側軟組織不穩定,以及臏骨股過度負荷,進而造成膝關節傷害風險增加。

❹久坐不動

坐姿時,股四頭肌內外側的張力增加,肌腱及韌帶較為緊繃,對膝關節股骨、脛骨及髕骨壓力過大。坐久不動更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膝關節腔內的滑液分泌減少,新陳代謝減慢,阻礙營養物質輸送,且股四頭肌變得僵硬,易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 閱讀完整內容
常春月刊 8月號/2022第473期

本文摘錄自‎

關節痛part1. 錯誤姿勢,加重膝蓋負擔

常春月刊

8月號/2022第4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