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科技催生3000億大商機

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468萬人的難題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但這批戰後嬰兒潮的世代,從農業社會奮鬥到AI社會,是台灣重要資產;運用台灣最擅長的科技力,翻轉超高齡社會形態,創造新機會也能帶來大商機。

文/劉軒彤

按照目前的進度,台灣很快又要得一個「世界第一」了!只耗時七年,台灣就會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之快,大概也就韓國可以一拚,就連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日本,當初從高齡進入超高齡社會,也花了十一年。
國際上, 六十五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達到七%,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一四%成為「 高齡社會」 ;達到二○%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根據國發會的推估,二○二五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率,就會達二○.八%;屆時,六十五歲以上人數將達四六八萬人,約當每一百個青壯年,要扶養三十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

這的確是一場災難,因為按照過去的成見,超過六十五歲就該退休養老,高齡族慢慢朝向臥床族;對比少子化後的年輕人看不見未來,許多人成了躺平族,如果沒有積極作為,這個社會只會愈來愈沒有活力。更糟的是,「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因應了!」因為老化速度來得太快,受訪的諸多專家們都有同樣的焦慮。
意義:每百名青壯年 扶養三十位長者

所幸,焦慮中仍透著曙光。這一波邁入或即將邁入六十五歲以上的所謂高齡者,正好是人類史上最大一波的戰後嬰兒潮,出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約莫一九四六年至六四年間,從農業時代一路拚進AI時代,創造經濟奇蹟。

套一句壯世代教科文學會理事長吳春城的話,「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有三高:壽命高、學識高、財富高,這一群人的力量是要被開發的。」如果能善用這三高,翻轉整個社會觀念,不再被高齡標籤制約,那麼,超高齡社會也可以變出黃金。

沛星互動科技董事、Google 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今年三月的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上提到,「德國與日本比我們早二十、三十年進入高齡社會,但它們有一個十年黃金期,也就是社會富裕一代老化的前十年,是社會創新的爆發期;因為有錢還沒退休,可是有需求,這就是現在開始的台灣未來十年的時間。」

時間不等人,政府也深知問題的嚴重性,二○一五年行政院核定《高齡社會白皮書》,今年再推動《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預計四年投入一千二百億元。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明年起國科會將編列高齡科技產業的預算,「二三年長照支出超過六百億元,如何在五到十年後也能變成有收入?希望能用社會需求驅動一個新的護國神山。」


▲高齡科技應用無所不在,保全公司也積極搶進。

對策:預計投入千億元 盼能拋磚引玉

外界批評,政府過去的高齡政策,著重在「社會福利」的思維,以及失能者的照護;然而,高齡失能者的比率,粗估約一六%,還有超過八成的亞健康或健康族群,應該也要投入更多政策力量,無論是食衣住行、友善環境、就業、社交、身心靈的促進,都該互相搭配。

目前政府是朝這個方向努力,雖然被批動作太慢,但至少各界的關注度愈來愈高,能間接督促加快腳步。去年國家衛生研究院動土興建「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建設經費二二.六二億元,準備趕在二四年底完工,將會成為高齡政策的國家智庫,建構屬於台灣的高齡計測資料等等,得以提供更多政策建議。

工研院曾經估計,二五年台灣的銀髮消費場規模將達三.六兆元,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也說,預估二五年高齡科技產業規模約三千億元(一九年約一九四四億元)。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認為,不管是軟硬體,累積的科技實力已足夠,現在只是如何整合,找到應用需求的對口,「我相信這個產業是以千億元為單位在計算的。」

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峻暉,提到一段與七十多歲富豪朋友的對話,朋友說他一個月花不到三萬元,就是一週打一次高爾夫球,「我說,若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好,花十萬元你要不要?他說要呀,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沒有對等的服務!」林峻暉建議,要將高齡生活做市場區隔,有錢沒錢都需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走對了,就會很好。」

今年台灣陸續有智慧城市與健康福祉等展覽,其中,因應高齡社會的科技應用相當多元,顯然各界都注意到這個市場。撇開醫療的應用不談,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高齡科技的五大熱門領域。一是健康管理:這與政策相符合,一七年實施長照二.○的一大重點,就是將服務項目往前延伸到預防/延緩失能。
需求:高齡科技多元 五大領域熱門

根據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將近九成至少罹患一項慢性病,慢性病若不能得到控制,結果就是朝失能邁進,因此,健康管理與風險預測,愈來愈被重視,台灣科技大廠是這個領域的主力,主要是有軟硬體、AI、雲端的優勢。

二是提高失能者的自主能力:根據國健署的最新調查,高齡者約有一六%至少有一項功能異常,長照二.○計畫也顯示,台灣長照需求人數二六年將上升至九五.四萬人。衛福部部長薛瑞元強調,失能者多一點自主照顧的能力,就能減輕照護人力不足的問題。這個領域最常見的科技應用是輔具,例如緯創的外骨骼機器人可幫助下肢失能者。

三是有關友善環境與安全:一般最常見到的有跌倒偵測、數位警報、電子圍籬等,中保、新保等保全公司也都很積極介入;還有如何幫助困在無電梯公寓的長者出行,也是科技可以著力之處。另外,緯創的雷達波生理監測訊號,也能擴大到安全監測的用途,環境領域的產品目前也是百花齊放。

四是照護管理系統:主要是減少照護人力的負擔。例如科技大廠中的仁寶,以一套i照護系統,先是在居服員派遣上拿下絕對的市占率,繼而再慢慢擴大服務範圍。又如維思感創的智慧床墊,用AI探測異常,都能減少照護人員工作量。
五是失智症與肌少症的預防: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估計,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人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三○年台灣失智人口將快速上升至四六.五萬人;而肌少症的後果也可能走向失能。目前這兩大領域有非常多的廠商切入腦部訓練及運動應用,例如步態分析與預警、提高長者運動動力、大腦練習的App 與遊戲等等。

不過,即使廠商躍躍欲試,但台灣的高齡科技產業,現在面臨的是市場規模不大,商業模式也不明朗。簡立峰說,三年前他從Google退下來,看了七百多家新創公司,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只有一家從事與高齡有關,「人才分配與產業需求背離,可能是一大問題。」林峻暉則強調,就高齡經濟學來說,高齡市場就是要選對區隔,現在利潤空間雖然不夠,但只是時候未到!


▲失智症預防是高齡社會的重要課題。彭世杰/攝

挑戰:市場規模不大 商模要更有創意

日本NeU 執行長長谷川清以日本經驗提醒,二五年日本老年人超過三○%,不僅是照護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都會改變,甚至包括老年人的工作,「不能只注意到老人,從五十歲到六十五歲,其實時間過得非常快,有很多情境,必須要提前解決。」

現在台灣漸漸有一種觀念蔓延,既然邁入超高齡社會已是不可逆的趨勢,那就讓年長者從負擔轉為社會資產,年長者活得更好,更願意為對等服務花錢,進而能帶動青壯世代的機會。科技應用是方法之一,就算有數位落差,「很多大學快倒閉,為何不能讓這群人去讀大學?」吳春城說,其實,台灣雖面對危機,但只要觀念改變,就有機會成為全球翻轉高齡社會的典範。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3/7月 第689期

本文摘錄自‎

高齡科技催生3000億大商機

《財訊》

2023/7月 第6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