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聞類似薑母鴨的料理可追溯至商代,原是王室御用的進補食譜,後流傳至民間,輾轉發展出各自不同的食鴨脈絡。比如福建也存在使用類似食材,但為將湯汁收乾的乾鍋式薑母鴨料理。臺灣坊間流傳,「帝王食補」創辦人因緣際會之下,以獨特中藥配方燉煮紅面番鴨,開啟食補薑母鴨的新頁;緊接著「霸味」橫空出世,引領另一波美食風潮;同時期,大大小小各式薑母鴨餐廳,一躍而成臺灣冬季最鬧熱暖心的街頭景緻。
文字/何立翔 攝影/吳尚鴻、孫得欽
▲食補第一鍋:臺式薑母鴨。
薑母鴨是什麼?
薑母鴨三字,指的是「薑母與鴨」。一鍋薑母鴨,基本具備薑、鴨、麻油、米酒與中藥材等元素。
薑母,指採收時間較晚、生長期較久的老薑,一般認知具有較強的袪寒功效,能增進血液循環,故成為冬令進補食材中的要角。鴨的話,臺灣主要使用紅面公番鴨,公番鴨較威猛的外貌形象,符合民間對於滋補的想像,實際上相對於其他品種,番鴨的瘦肉占比高,肉質彈韌、耐燉煮,較有嚼勁的口感也廣受民眾喜愛。市面上的薑母鴨餐廳,現今多使用白羽紅面番鴨,但也有堅持使用典型黑羽紅面番鴨的店家。米酒與麻油則有去腥、活血以及作為藥引等功用,搭配若干質地溫潤的中藥材,確實很適合冬日加進熱騰騰的鍋爐裡提味。
▲遺世獨立的黑羽紅面番鴨。
番鴨二三事
根據相關文獻與畜產試驗所資料,番鴨品種原產於南美,於秘魯一帶經過馴養,極有可能是透過西班牙人傳回歐洲,再間接引入臺灣,因而得番鴨之名。
臺灣於西元一千七百年左右,即開始養殖黑羽紅面番鴨,顧名思義,黑羽紅面番鴨羽毛為黑色,腳脛、腳蹼也都是黑的,惟臉、喙部呈紅色,且帶有明顯肉疣,看起來霸氣十足;善飛翔、體脂低,肉質鮮美、勁彈有韌性為其特色。
政府多年來亦陸續透過澳洲、荷蘭、美國以及法國等地,引進各種不同品系的白羽紅面番鴨,羽毛全白,臉、喙部呈紅色,其他特徵與肉質等,皆與黑羽番鴨相似。
除了常見的蔬菜、菇物等火鍋配料,典型的薑母鴨餐廳菜單上,還會提供鴨心、鴨肝、鴨腱、鴨腸、鴨血、鴨胇……等各式下水料讓饕客搭配煮食,物盡其用的「全鴨」 式吃法,非常有整體感,入口之前,搭配以豆腐乳醬為主的蘸料,讓薑母鴨徹底成為具有臺灣在地特色的代表性美食。
藥材組合包
薑母鴨使用的中藥材,常用以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可能會有(但不限於)當歸、黃耆、黨參、川芎、桂枝、枸杞、紅棗、黑棗等不一,另外再加點冰糖或其他調味料。確切的配方和比例,是決定各家薑母鴨風味的不傳之祕。
如果想自行在家煮一鍋薑母鴨,也可向中藥行詢問薑母鴨專用的中藥包,有些店家還可能神祕兮兮地告誡你:賣你可以,但配方絕對不可外流。足見薑母鴨的迷人味道,在臺灣人心中是多麼有分量!
誘人吃煮法
有些薑母鴨餐廳講究使用整盆炭火來進行烹煮,認為這樣才能真正催發出獨樹一格的炭煮香氣,但如果自行在家享用,因地制宜,瓦斯爐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率的好方案。
正常來說,入鍋前的鴨肉已先料理過,所以吃薑母鴨的第一步可以先舀一些初煮不久的鮮嫩鴨肉,直接原味入口(注意燙舌),亦可搭配豆瓣醬、豆腐乳醬等蘸料食用,同時喝點熱湯暖身。
稍微滿足了味蕾後,再開始陸續將配料下鍋,等待食材煮熟的過程, 可以來盤香到飛天的麻油麵線,和桌邊人話家常;冬日親朋聚會,熱氣中吃喝,好久沒見面了,這氣氛還能不活絡嗎?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如果在冬夜,一鍋薑母鴨
鄉間小路
2024/1月 第500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