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屋風情

艱辛攻頂後 誰能抗拒湯屋、牛排、生啤酒?


台灣推動「山林解禁」政策,催化著台灣登山文化的改變。山屋營運是登山文化的匯聚與展示之地,剛剛起步的台灣山屋改造,能從日本汲取什麼啟發?

文、圖/陳敏佳

二○一九年十月,當時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山林解禁」政策,關心台灣山林的朋友們,終於有機會期待台灣登山文化的改變。今年夏天和幾個朋友去日本北阿爾卑斯、八岳爬山,我們沒有維持平常自背自煮的習慣,吃住都靠服務型山屋(山屋分避難型與服務型兩大類,本文討論後者)。日本山屋歷史超過百年,正可以作為台灣山屋營造改革的參照。

北阿爾卑斯山屋密度很高,許多設置在稜線上,規模可容納幾十到幾百人,量體頗大。以現代觀點來看,乍看會有破壞景觀、衝擊環境的問題,但仔細感受,除了建築群占地大,山屋運作已經盡可能降低干擾;除非封山禁止人類進入,否則任由登山客在山區到處搭帳篷活動,影響範圍可能更大更嚴重。


▲日本山屋工作人員年齡層很廣,有陽光甜美的年輕女生, 也有親切溫暖如家人的阿姨。

日本山屋的營運很接近旅館的「一泊二食」,提供登山客必要的舒適性。台灣輿論現況對於山屋可以多方便多舒適還沒有共識,存在「爬山就是要刻苦、粗茶淡飯、篳路藍縷」的聲音。其實,日本山屋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他們的結論是提供便利性,可以把人們產生的廢棄物集中處理;而初學者來爬山只需要先照顧自己,其他大環境的事情由山屋來服務,這樣可能是對山對人最好的方式。當然,在日本登山想要背帳篷自己炊煮也沒有問題,除了支付營地租金、使用廁所自行投幣,山屋不會強迫消費。


▲海拔2650公尺的大天井小屋,可容納100人,但營運對環境衝擊降到最低。

仿若旅館一泊二食 餐飲令人驚豔

一般來說,日本山屋給台灣山友最大的震撼是飲食。畢竟疲累地行走於高山峻嶺,很少人能抗拒出現在眼前的生啤酒,或是牛丼、咖哩、拉麵,或是咖啡、甜點、冰淇淋。早晚餐是中規中矩的定食,為追求補給與備餐穩定性,許多山屋的菜單多年都沒有更動,但部分山屋以豬排、牛排、壽喜燒在山界竄出名號,讓登山客用餐時,幸福感油然而生。

走進山屋還有一個日本共同特色為「脱鞋室內化」,脫下登山鞋進門之後,不論是進餐廳、上廁所、乾燥間、販賣部、圖書室,都是室內空間,到處都有暖爐,地板維持一塵不染。寢室有大通鋪、小房間,山屋接待會將客人分配到較適合的空間,寢具是家用枕頭棉被。有一家山屋較現代化,提供一次性的不織布床單、被單。多數山屋維護寢具,只靠一年幾次的日曬,但使用感受沒什麼問題。

令人驚喜的是,有些山屋甚至設有小湯屋,男女分開大約各容納六人,熱水來源為燒柴或燃油循環加熱,供應時段為下午到晚間;能在登山路線洗澡泡湯,是何等豪華享受!八岳的Oren小屋,坐落在溪流穿越的森林裡,山屋處處有柴房,交誼廳的暖爐、湯屋都靠燒柴。經營者表示木柴不虞匱乏,山屋有自己的水力發電設施,除了河流結冰期間,電力都自給自足,是很難得的綠能山屋案例。


▲赤岳鈜泉山屋大餐廳可供交誼,並設有圖書室,山友可以做瑜伽和閱讀。

運補多用直升機 排遺也吊掛清空

大眾化的高山路線很難解決排遺問題,本以為日本有某種神奇的生態廁所或高科技,結果很意外,山屋普遍用的化糞池與平地一樣,化糞池快滿時請直升機吊掛清空。請教山屋工作人員細節時,他們很訝異「台灣沒有直升機嗎?」
日本山屋廁所也會遇到缺水的問題,於是在不同山屋會看到各種不沾材質、免沖水馬桶、負壓排氣防臭、腳踏微量沖水等等各種設備,依照各山屋面臨的情況選擇相對應的產品。我記得還有看過免治馬桶、加熱坐墊的豪華廁所,原則上各山屋都會依照自身的條件,努力提供適宜的服務。

山屋要提供登山客基本舒適的服務,背後重要支持是直升機運補、發電機、汙水處理、現代化的廚房、供暖系統。日本山屋電力來源因地而異,主力為柴油發電機,有些地方利用水力發電;令人意外的,太陽能與儲能系統並不被山屋採用,因為太陽能發電有太多限制,儲能電池昂貴且壽命不長,多數山莊依靠多組柴油發電機輪流供電,只有睡覺時間才關機。

位於表銀座縱走路線上的常念山莊,行事曆上有固定的直升機運補行程,但為了應付天候不確定的風險,也會利用適合的日子「大補給」,曾經一天飛行二十次,每次載運五百公斤補給。這表示直升機機場距離山區不遠,山屋業者或直升機業者有人處理各山屋運補計畫,從採購、庫存、打包成吊掛狀態、冷鏈;這些複雜的事情要精準運作,可想像難度滿高的。至於直升機運費,以常念山莊來算,成本比台灣山區多數的人力背負還低一些。


▲1.赤岳鈜泉山屋的牛排晚餐,此山屋也提供湯屋。
2.赤岳山莊展示各年代山友遺落的冰斧。
3.燕山莊經常看到工作人員擦地板,收拾得一塵不染。

變身展場、圖書室 他們用愛經營

日本山屋為私人向國家租地經營,表面可見的營運風險如下:自行維持山路暢通成本很高,季節性的登山產業人事難穩定,因天氣狀況在旺季可能沒客人,稍微試算就會發現太難賺錢。然而,日本各山屋有個共同特質,他們不是單純的風景區小賣店或民宿,我暫且以「一泊二食獨立書店」稱之。他們在山上經營著不好做的生意,大多對山林有著熱愛與使命感,除了提供真誠的服務,還會在山屋設置圖書室、做展覽、辦活動來推廣理念。

日本各山屋都可見到許多活潑積極的年輕工作人員,他們在登山季開始前就要上山。他們會先把完全被冰雪覆蓋的山屋挖出來,整個登山季都是離家工作;但他們休息時間會在附近爬山、研究生態、架設天文望遠鏡。相較尼泊爾各高山基地營的嚴重汙染,日本山屋工作者顯然是帶著保護山林的使命感在經營,用很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協助登山者。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3/10月 第697期

本文摘錄自‎

日本山屋風情

《財訊》

2023/10月 第6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