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AI 趨勢,自己卻不懂怎麼辦?該不該送孩子去學AI?孩子數理不好怎麼辦?文科生是不是比較不吃香?100 個問題帶你從入門篇認識AI;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怎麼學;家長老師怎麼教;以及預測未來工作趨勢。
文/賓靜蓀
人工智慧讓未來工作洗牌
AI 影響之廣、改變速度之快,超乎所有想像和生活經驗。不只產業界,教育界也高度關心AI 趨勢,積極培力國民的AI 素養,跟上全球腳步。
AI不是未來式,是現在進行式,而且變化非常快速。「AI是最近五十年,繼電腦發明後最大的事,」今年七十四歲、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說,「AI這項技術是像火、電一樣重要的發明,是有翻轉性的技術,每一個人都會被影響。」他急切的希望台灣可以抓住這樣的關鍵機會,在二○一八年催生用新兵訓練方式、密集培養各行各業AI人才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AI就是人工智慧,是希望讓電腦變得像人一樣聰明、解決問題的科技。人工智慧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和頓挫,在二○一○年有重大突破。二○一六年三月,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將AI一舉推升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同年光是在google就有超過四千個深度運用學習的專案。
你或許還沒感受到,但AI其實早已在生活中。AI讓生活更方便、增加小趣味。譬如手機的美拍,拍了照片以後透過內建的「變美」演算法,讓你皮膚白皙、眼睛變大、下巴變尖;對iphone說聲「hi girl」,它就會幫你查天氣、行程,背後是手機內語音辨識裝置,立即將你的語音轉換成編碼,上傳雲端伺服器,再辨認你所說的內容,讓「機器聽懂人話」。
看不到、想不到的演算法也影響我們的消費、求職和人際網路。許多跨國大企業的人資用AI把關,篩選求職履歷,AMAZON用AI決定什麼樣的員工要離開,都是運用演算法系統,用關鍵字篩選,或追蹤每個員工的生產率,為員工的工作效率打分數。
AI愈來愈能掌握人類語言,不但能接受記者訪問,還能參加辯論比賽。二○一九年底,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人》在其年度特刊《二○二○全球大趨勢》中,第一次由副總編輯(真人)專訪gpt-2人工智慧,結果人工智慧預測「二○二○年世界經濟將出現很多亂流」。劍橋大學辯論協會舉辦一場辯論賽「AI是否帶來更大弊端?」IBM研發的「辯論機器人」全程參與,它綜合全球五百七十個相關意見為「自己」辯護,結果險勝真人。
AI甚至可以成為國家品牌的代言人。同樣在二○一九年十二月下旬,網路上出現第一位AI台灣人「戴怡宛」(台灣的諧音)的訊息。開發團隊綜合一萬張台灣人的臉孔,整合出這位長髮女性,還幫她建立履歷、Facebook、Linkedin 帳號,讓她可以在全世界找工作,跟社群互動,並期望戴怡宛可以在國際為台灣發聲,證明「 Taiwan can help」。這個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影響之廣、改變速度之快,超乎所有想像和生活經驗。
每個人都要學會與AI共存
「你不用問AI會用在什麼產業,它跟所有行業都有關,」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說,「每天出現一百篇AI相關論文,從來沒有一個領域發展這麼快,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跟得上!」他急切的形容。
「工作被取代」的恐慌和「創出新工作」的希望,不斷挑戰每一個工作人的心理底線。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英國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到二○三○年,美國近四成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取代。而且不像第三次自動化的工業革命,是藍領的工作被取代,「這一次AI帶動的,是白領工作的自動化,因為第一次AI可以透過學習做決策,而白領的工作就是做決策,高層主管也可能被取代,」陳昇瑋在多次受訪時表示,各年齡層都要學會與AI共存,操作AI、和AI共事、管理AI。
「面對AI,不要怕,怕就完了!」是《親子天下》採訪近三十位各領域專家、教授、中小學老師一致的呼籲。面對未來的世界、日新月異的科技,每一個人都必須終身學習。AI不該只是菁英階層要懂,而應是每一個人都要有的基本配備能力,就像今天使用電腦一樣。
為了幫國民備戰AI普及的未來,各國政府已經著手培力國民的AI素養。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在不到兩年內培訓了超過六千位台灣大企業內AI人才,二○二○年起更要和教育部合作,協助培訓高中職老師。
一直在教育和科技上有優勢的芬蘭政府,更聯手大學和企業,推出一套速成的線上課程「Elements of AI 」(AI的基礎),開宗明義就說目的是要「empower」(賦能),而非「威嚇」國民。課程分六個章節,容易消化,目前已推出英語、瑞士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德語等版本。面對工作的大洗牌,AI培力也從產業進入中小學教育,將翻轉教育和教養的典範。中國在二○一八年編寫出全球第一套AI高中教材,並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四十所高中試教;美國則於二○一九年初,先進人工智慧協會(AAAI)和電腦科學教師協會(CSTA),共同促成中小學AI教育的國家指南。
AI帶來的改變與影響
①人機協作,必須懂基本的電腦邏輯。「未來不是AI會取代你,而是AI加你,會取代不懂得應用AI的人,」所有的受訪專家都強調。未來「人機協作」是必然,科技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中小學教育不是要趕快去學AI的技術,而是要懂基本的電腦邏輯,知道電腦可以幫忙做什麼。
在台灣,AI和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自走車等,同屬一○八課綱「科技領域」中的「新興科技」。「要教AI,重點是要設計新教材,而非購買新設備,」受訪中小學老師都一致表示。過去幾年推廣的STEAM、Maker、Coding教育,替AI素養奠定了好的基礎。
Maker(自造)教育風潮讓「動手做」這項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能力和學習方式,重新受到重視,老師們也看到許多孩子因此重拾學習動機和樂趣。「自造風潮不只帶來很多器材,也把技術下放了,各種技術門檻降低,學生想做什麼,都可以自己弄,因此學生必須更清楚知道『我想要什麼?』而不是被動等老師出題,」台北龍山國中理化老師鄭志鵬肯定的說。
②人的獨特價值更顯重要。進入AI時代,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價值更為凸顯。人類具有成長、同理、關愛他人的能力,透過面對面溝通,取得信任,這些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性,都是AI不能取代的。「當AI取代了許多繁複性的工作,人會多出許多時間,那時只會做自己最熱愛和最擅長的事,」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肯定的說。
AI教育不等於會寫程式,更應該培養的,是和AI共處的能力和心態。面向AI時代的教育,AI素養更形重要,教育應該更重創意,因為背誦、尋求標準答案的教育一定比不過AI。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熱情變得更為關鍵。亞洲第一個大數據學院——東吳大學巨資管理學院學程主任胡筱薇發現,擁有熱情、懂得主動探索和追求,才會有「自激力」和「自適力」。她在課堂上看到學生因為一次卡關就坐在那裡滑手機、不懂得自己想辦法,「這樣被動等別人給指令,即使他技術再好,將來沒被AI取代,也只是聽指令的『碼農』,」她說。
AI教育不等於會寫程式,更應該培養的,是和AI共處的能力和心態。
③AI帶來更多道德的困難和反思。隨著AI的進展,也引發出新的隱憂。AI可能複製人類偏見。大數據輸入的資料是人所輸入,演算法怎麼算、邏輯也是人來決定,更快更大量的數據和更有效率的演算法,有可能更嚴重複製人的偏見。像是無人車面對道德哲學中最經典的「電車難題」時,要如何在「該撞嬰兒還是老人?」之間抉擇,機器還無法學習像人一樣做倫理的判斷。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吳秀瑾擔心:「大家過於抬高對AI的重要性,以為AI是萬能的工具,變成一種新世紀的造神運動。」未來需要更多元領域的專家,加入AI行列。當AI系統會比我更了解自己、能夠替我做決定、預測我的選擇、操縱我的選擇,史丹佛大學「以人為本AI研究院」(HAI,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共同院長李飛飛就表示:「只有把人放在中心位置,才能看到AI巨大的技術發展空間……希望AI能保持謙卑,我們需要更多年輕人才、更多對創新的投資,十年、二十年後,才能看到AI成為造福人類的關鍵驅力。」
④AI可能拉大貧富資源差距。AI造成的失業潮可能引發社會巨變,中小學教育的走向也可能因此拉大貧富資源差距。台北市長柯文哲特別有感:「過去三級貧戶可以透過教育當總統,但有網路之後,成長經驗中沒辦法接觸網路的就死定了,完全沒有競爭力,根本沒辦法翻身。」
為了保障「網路人權」,台北市特別從資源匱乏的學校開始,加強智慧教育計畫。大手筆投資十六億元建置硬體環境,小三以上可使用????,並同步充實軟體內容,同時實施中文、英文、程式語言「三語」教育。更舉辦校長科技研習營,「因為只有領導者有願景和理念,懂科技的力量,才能帶領學校往前。」
不管喜不喜歡,新的AI時代已經來到,我們的孩子首當其衝。但父母、老師都不應該因為恐慌而逼迫孩子學習他不愛的內容,反而follow your heart(跟隨你的真心)成為AI世代的最高準則。因為「科技只是帶你到未來的工具,但未來是你要去想像、創造的,」正如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所說。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教孩子AI不等於學程式是學「AI素養」
親子天下
2020/第110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