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第1255期
森林大火、石油洩漏、亞馬遜流域過度開發、垃圾填滿水域⋯⋯,環境惡化速度未曾減緩,ESG將是人類挽救地球的最高信念。
今周刊1252期
台灣半導體競爭力,若要再保十年,必須讓供應鏈、循環鏈共榮;動脈、靜脈互通,打造一個「台灣特色、世界第一」的半導體大循環聚落,黃金矽島,才能永續發光!
康健雜誌第264期
水從水源地到水龍頭,中間會經過初步過濾、混合藥劑、沉澱、過濾、消毒,把大自然的水變成淨水後,再透過管路送到各家戶的水塔使用。水在經過層層處理後,是否可能還有重金屬殘留?
遠見雜誌413期
每天一片醫療口罩,保護你我健康,產生的塑膠垃圾卻成為潛在環境殺手。疫情至今不到一年,全台已使用逾萬噸一次性口罩。因此,全台紡織業正啟動口罩「減塑」大工程,尋求防疫與環保平衡點。
動腦雜誌532期/2020.8月號
全球都正在面臨夏季氣溫愈來愈高的問題。歐洲從十六世紀至今最熱的五個夏天都出現在2002 年之後;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也表示,2010 至2019 年是有紀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十年。如何應付愈來愈熱的夏天已是全球各行各業都得面對的課題。
天下雜誌第701期
讓污染企業抱怨「好像被鬼纏上」,熱血歐吉桑黃煥彰,二十年來率領志工追蹤全台廢棄物棄置。鎘米、汞污泥、惡臭鋁渣…,地圖上密密麻麻的點,不只是環境犯罪、骯髒利益,更恐毒害你我的健康。
今周刊第1231期
過去二、三十年,不少房地產業者採用永續建材與節能系統,企圖減輕建築物對地球的衝擊。如今,商業建築也跟進,且不斷提高環保標準,有時更設法解決棘手的公共問題,如當地水汙染的來源。近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也可能加速這股趨勢,大家對深綠建築中常見的內部空間更感興趣。
鏡週刊第199期
「從嘉義市出發,邁向全世界。」市長黃敏惠表示,嘉義市是全台灣率先做到100%電動公車運輸網絡的城市,提供第一個全綠能智慧運輸實際運行的公開場域。特別是負責營運的國光客運,除了打造全齡、低碳電動公車,更融入城市美學設計,對城市的友善與觀光有很大的助益。
天下雜誌第700期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已經是老生常談。但一個真的夠嗎?世界銀行指出,平均一個美國人消耗的能量,是印度人的十一倍。如果地球上七十五億人的生活方式,都跟美國人一樣:出門必開車、每餐必吃肉,我們至少需要消耗四個地球的資源。但如果遵循的是印度人茹素、低耗能的生活方式,只需要半個地球。
鏡週刊第194期
位在宜蘭員山鄉的永侒礦場,去年申請擴大開發。老礦場死灰復燃, 住在礦下的人首當其衝。座落礦場旁的中華村,村內有三座礦場、五座砂石場,山腳下原本蝴蝶聚集的日常,二十年來被土石滑落、水遭斷流、砂石車呼嘯路間的景象取代,成為兩代村民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