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稅收、產業競爭力、消費者荷包 如何權益極大化
本刊去年調查發現,台灣進口保健品與國外價差貴了兩、三倍,究其原因,進口保健品的關稅高達三○%,是關鍵之一。關稅是否應調降,引起正反雙方辯論。
撰文‧陳子萱
「進口保健品三○%關稅,往下調的空間是存在的。」三月十六日,在《今周刊》主辦的「保健品關稅問題研討會」上,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直指,台灣進口保健品的高關稅,恐違背自由貿易趨勢,政府機關應思考調整的可能性。
《今周刊》去年九月出刊的一三四三期封面故事 〈一顆維他命背後千億競技場〉,揭開我國進口保健品(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關稅高達三○%,成本恐轉嫁到消費者,導致台灣進口保健品與國外價差貴了兩、三倍的市場現況。本刊去年調查,一瓶善存女性綜合維他命,在美國超市標價為十八.四八美元,換算每顆維他命約二.八元台幣,但在台灣每顆則要價六.九元台幣,貴了二.五倍。
「就一個消費者來講,我就是得花更多的成本去買,那這樣是不是台灣的消費者就比較倒楣?」美國商會零售委員會共同主席陳昭良直言,從民眾的觀感來看,在美國買的一瓶善存,確實就比在台灣買的還要便宜。
學者觀點〉高關稅恐違背貿易趨勢
「全世界保健品沒有人是三○%關稅的,連中國都才八%!」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去年質詢經濟部長王美花時指出,綜觀各國進口保健品的關稅,日本十四.五%、韓國八%、中國八.五%、歐盟九%、美國六.四%,台灣的三○%顯然遠高於各國稅率,她近日接受本刊越洋採訪時同樣不改立場。
而《今周刊》繼去年調查後,近日邀集產、官、學各界召開研討會,進一步探討進口保健品關稅調降的可能性。
曾巨威在研討會上,分別從關稅在稅收上的重要性、關稅對本地產業的實質保護兩大面向,直言保健品關稅應該調降的原因。
先看稅收重要性。曾巨威觀察,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隨著自由貿易、掃除貿易壁壘的趨勢下,「其實關稅所扮演的功能角色,是愈來愈式微的。」他舉出數據說明,近年我國進口貨品平均關稅稅率約落在六%左右,而從稅收結構來看,關稅在我國總稅收的占比則約為六.二五%,因此不論是在名目稅率或實質稅收占比上,關稅的重要性都愈來愈弱。
再看關稅對本地產業的實質保護。關稅是否調整,確實和關稅對本國產業的實質保護效果有關。「但保健食品關稅稅率定成三○%,到底對國內的產業發揮多少保護效果?而這樣的效果,又會讓我們因此付出多少代價?」曾巨威認為,這還需要很多資料、精確的標準來加以證明。
他解釋,不能單從名目稅率來看對國內產業的保護程度:並不是課了三○%的關稅,對本地產業的保護效果就是三○%。實際上,應從「有效保護稅率」,也就是產品課稅前後的附加價值變化, 才更精確,但這些都還有賴政府機關提供確切數據。
此外,到底國內保健食品產業的競爭力如何?曾巨威認為,經濟部工業局也應確切掌握。另外像是產品在課關稅後的進口值變化、關稅稅收的歷年變化等,都是政府應該要拿出的佐證資料,才能說服大眾,以關稅保護本國產業是必要措施。
整體來說,曾巨威認為,進口保健品三○%關稅下調的空間是存在的。「政府機關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應注意到整個關稅的大環境變化,並在大環境變化之下,去談保護產業的實質效果,」但他也強調,主管機關若決定調整,應循序漸進,才能將產業的衝擊降到最低。
德國經濟辦事處處長林百科則以產業角度觀察,不論在關稅的保護效果或政府稅收收入上,關稅都無法發揮作用。他在會中指出,關稅的保護效果,只有在產業封閉的情況下才有效,也就是從原料到成品都在同一地完成;而德國和台灣都不採這樣的產業模式,原料仰賴進口,於本地加工製成,甚至再賣到其他國家,關稅的保護效果有限。
林百科也發現,台灣人出國旅遊,總會幫親友從國外代購大量保健品,數量相當可觀。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台灣政府對進口保健品祭出高關稅,林百科認為,「一來一往也都抵銷掉了,這些稅讓政府看得到、吃不到。」高關稅反而助長消費者轉向代購、網購,對政府稅收並無助益。
▲本刊延續去年調查,在本月舉辦「保健品關稅問題研討會」,邀集學者、商會、產業公會等各界人士,探討進口保健品關稅調降的可能性。攝影·劉咸昌
官員論述〉須保護我國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連錦漳則在研討會上解釋,並非所有的進口保健品關稅都是三○%。
他以二○二二年 Yahoo!奇摩調查國內熱銷十大保健食品為例指出,第一名由美國進口的亞培安素關稅為一○%,第二名日本進口的三得利芝麻明是三○%,第六名新加坡進口的LAC乳清蛋白為四%,第八名的韓國正官庄高麗蔘精是三○%。
連錦漳強調,台灣對進口保健品的關稅看似高,但綜觀其他「關稅低」的國家, 其實還有額外的附加稅。連錦漳舉例, 以三得利芝麻明來說, 在韓國的進口關稅是八%, 但還有消費稅一○ %, 售價約二一○○元台幣;中國進口關稅是八. 五%, 消費稅為十三%, 售價約兩千元台幣。反觀台灣,雖然關稅三○%,僅再加營業稅五%,市售價格也才一六○○元台幣。
因此,關稅是否真正會反映到市售價格,連錦漳認為還有待商榷,因為業者還有促銷方案。他強調,祭出關稅的目的是保護我國產業,「消費者可以找替換的保健食品,但是產業是換不回來。」
國內保健品業者也多認為,台灣相關產業起步晚,確實需要關稅保護。台灣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祕書長李華揚就說,和歐美大廠相比,我國營養品產業是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所以從產業競爭來看,台灣還是處在劣勢。」
正反交鋒〉本土生技已是成熟產業?
台灣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監事委託代表花世欣也在會中指出 ,台灣市場規模小,且保健品原物料還得仰賴進口、成本高,若輕易調降進口保健品關稅,最後恐讓本土生技業出走到東南亞國家。
不過,另有專業人士對本刊表示,降低關稅仍是各國趨勢,端看市場規模同樣小的紐西蘭、新加坡,關稅低至五%、甚至○%;此外,台灣生技產業在二二年底,總市值已經飆到一.四七兆元,比十年前增長超過五倍,本土生技業其實早已成熟發展。
而對於工業局的「各國稅率比較」算法,曾巨威則認為,「關稅」和「附加稅」屬性不同,不應拿來同時比較:前者只對進口品課徵,附加稅則對進口品、國內品一視同仁,「相關資料及討論,應集中在關稅對進口品造成的影響。」
高嘉瑜接受本刊越洋採訪時不諱言,經濟部目前都還沒提出任何本國保健食品產業須受關稅保護的佐證資料。經濟部甚至在回函時稱,本國保健品高價與關稅無關,而是因「國人重視品牌、功效宣稱,故廠商須投入更多行銷資源。」
高嘉瑜痛批,經濟部說法簡直是放任國內業者大打廣告,再輔以關稅保護,看在民眾眼裡,都像是在替業者背書,「根本不食人間煙火!」
「保健品關稅若能一口氣調降一○至二○%,對進口價格影響絕對顯著。」高嘉瑜說,經濟部應參考各國標準研擬調降。她強調,關稅調降後,進口商有無據實反映在價格上,未來可透過行政院物價聯合查緝小組來審查。
至於本國保健品產業如何穩健發展,高嘉瑜則建議,經濟部應輔導業者,將更多資源投注在研發技術、甚至專門針對國人體質調整配方,而非廣告行銷。如此一來,在壓低售價同時,也提升產品的正面效益,讓消費者更願意購買。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保健品關稅30%該降嗎? 產官學大論戰
今周刊
2023/4月 第137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