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在大太陽下,室內也可能發生
文.邱淑宜
依衛福部熱傷害就診人次統計,今年8月還未結束,但截至22日已有320人次,較去年8月全月288人次多32人;另6/1∼8/22全台累計1,367人次因熱傷害就醫,也遠超越去年6/1∼8/31的949人次,整整多418人。
熱傷害嚴重會要命 散熱需靠充足飲水來幫助排汗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朱彥儒表示,人體的新陳代謝以及運動都會產生大量的熱,身體透過皮膚排汗等等的調節機制把熱散發出去,以維持體溫的恆定。
但是當身體產生過量的熱或散熱能力下降,導致體溫持續上升因而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就會產生熱傷害。而熱傷害的發生,通常跟環境、年齡大小、身體健康狀況、活動或運動狀況等因素加成的結果有關。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指出,中暑可分兩類:
1.傳統型中暑:在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造成,常發生於年老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
2.運動型中暑:高熱環境下劇烈運動,體內大量產熱來不及散熱所造成,常見於運動員、戶外工作者或軍中新兵。「重度熱傷害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甚至致死,但熱傷害其實是可以預防的,了解自己是不是高危險族群、避開引發中暑的因素,可大幅減低熱傷害的發生。」他提醒,散熱需靠排汗,而排汗要有足夠水分,炎夏時每個人都應有足夠的飲水。
年長又有慢性病尤需注意 4原因提高熱傷害風險
熱傷害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提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是容易發生熱傷害的6大高危險族群,其中有慢性病的長者更需加倍小心熱傷害。
為什麼年紀大又有慢性病特別危險?原因有4:
1.排汗功能較差:人體老化造成腦部下視丘的調溫機制難以啟動,無法在體溫升高時增加出汗並使皮膚血管擴張來散熱,加上調節體內水分的機能不如年輕人迅速,不少年長者也不曉得攝取足夠水分的重要性,如果再處於炎熱的環境中,便容易發生中暑。
2.對高溫不夠敏感:年紀大對環境感受能力變差,中暑最早症狀是大量出汗、口渴、疲倦,繼之體溫升高、頭暈、嘔吐、下肢肌肉痙攣。但是有些老年人因感受能力遲鈍,未能察覺中暑初期症狀,直到虛脫甚至昏迷旁人才發現不對,此時體溫甚至常會高達40℃以上,已超過人體散熱能力,短時間內就可能危及生命。
3.慢性病影響散熱:散熱需有良好的皮膚血液循環, 但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身體散熱機能較差,不易排汗,加上年紀大更難對抗高溫,一旦遇上高溫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是引發心臟衰竭。以心血管疾病來說,當病患處於高溫環境,為了增加排汗散熱必須讓血液轉移到皮下來增加汗量,這時心跳必須加快,而這樣的情形可能使心臟病患者更容易發生心臟衰竭的情形。
4.藥物影響散熱:部分慢性病常用藥物也會影響排汗及血液流動,影響身體散熱,比如高血壓常用的利尿劑、乙型受體阻斷劑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神經科或精神科常用的抗巴金森氏症藥物、抗憂鬱藥物及抗精神病藥物等,感冒或過敏吃的抗組織胺,都可能會影響人體散熱,導致熱傷害發生。
留意抑制排汗、易產生熱藥物 高溫下恐影響散熱
吃藥會導致中暑經常被忽略,朱柏齡解釋,一些特定藥物服用後或抑制排汗,或刺激體內產生熱能,或造成身體脫水,在炎熱高溫時可能影響病人調節體溫,導致熱傷害發生。吃藥中暑不只發生在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身上,臨床上也有青壯族群炎夏時因感冒吃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抑制排汗,但又在戶外工作,因而昏厥送醫。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可能導致中暑的藥物如下:
● 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治鼻塞用的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降低、同時增加代謝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
● 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分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 降血壓藥: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應付高溫的調節能力降低;利尿劑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
● 抗憂鬱及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思覺失調症藥物會抑制體溫調節中樞輸出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
● 酒精飲品:會增加產熱,若散熱不及,就可能發生中暑。
另外,熱傷害不只發生在大太陽下,室內也可能發生。「造成室內熱傷害的最主要原因是空氣不流動,散熱速度下降,」羅素英表示,當室內產熱速度大於散熱速度,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會讓環境溫度不斷升高,如果此時待在室內但體溫調節不佳,就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特別是老人家和小朋友對溫度的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容易發生室內熱傷害。」保持良好的空氣流動是避免室內熱傷害發生最好的方法。
待在室內也可能中暑 加強空氣流通有助散熱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鄭宇真提醒,在室內使用電扇、冷氣這兩種現代避暑工具,有幾點要注意:
● 使用電風扇是要讓週遭環境產生對流,達到降溫的功能,不能貪涼長時間對著人吹,以免受到「風邪」。
● 冷氣最好調整到25∼28℃為佳,避免人體因為溫度過低而受寒;不要頻繁進出冷氣房,防止呼吸道敏感不適。
● 衣著質料要舒適、排汗,以利散熱,戶外活動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做好防曬,避免紫外線傷害皮膚。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小心吃藥也會中暑 6大高危險族群更要注意
康健雜誌
2022/9月 第28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