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的責任:讓對方相信自己做得到

學會當教練,員工變優秀

採訪.整理.撰文 / 周頌宜 編輯 / 邵蓓宣

美國職籃NBA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總教練格雷格.波波維奇(Gregg Popovich),曾帶領隊伍贏得5次NBA總冠軍,不同於多數教練在比賽中間暫停時,向球員下達指令、指導戰術;波波維奇每個月會有一次,比賽中不給任何建議,訓練團隊自己想辦法、對輸贏負責,讓球員感受到「為自己而戰」,建立團隊意識。
在運動場上,球隊能贏得冠軍,需要靠教練激發球員「為自己而戰」的鬥志與潛能。這個概念套用在職場上也是一樣,主管激發員工潛能,盡量讓他自己解決問題。

主管自以為做到傾聽,心態未調整,員工仍噤聲

不過在職場上,也許有更多主管的疑惑是,我對部屬很好,也常鼓勵團隊,為什麼他們還是無法做出很好的成績?

曾輔導國內外知名企業,包含IBM、輝瑞藥廠(Pfizer)、台積電、特力集團等公司的領導人教練陳茂雄指出,不少領導者認為已做到傾聽、授權,但其實態度沒有改變,無法全心全意相信員工。在這情況下員工沒有充分感受「被信任」,也就不敢大膽「做自己」,潛力當然無法發揮。

陳茂雄表示,主管最常犯的通病有:第一,習慣當救火隊。儘管授權了,一旦部屬反映他做不到,你就跳下去做,會造成他們過度依賴,無法激發他們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不解釋任務原因。一份工作必須對員工有意義,才能激發動力,讓部屬不只把事情完成,而是願意做到更好。如果不知道做事的目的,對工作沒有歸屬感,很難創造好的表現。

舉例來說,部屬沒辦法取得其他部門的資料,向主管求助,主管親自與其他部門協調而取得資料,但是員工可能會覺得,因為主管要求才做到,就不會探究是否有其他可行方法。

換個方式,主管釐清整個流程,發現根源是溝通不良,進一步協助部屬改善溝通方式,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也可以幫助員工找回工作動力。

SOP框限員工想法,促進思考才能激勵創新

因此,解決員工過度依賴、激發潛能,教練式領導(coaching)或許是個好方法。這個詞在1974年就被知名教練提姆.高威(Timothy Gallwey)提出,直到近10年才廣泛被企業接受。陳茂雄指出,教練式領導興起的原因有二:

1.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世界已從工業經濟轉型到知識經濟,過往工廠大量生產,強調標準作業程序(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需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也就是指導式領導,才能加快工作效率。

當基本的物質和建設完備,人們的需求不再是求有或求快,而是和其他人不一樣。因此,員工不只是完成工作就好,還要能提出創新或創意的想法。

2.千禧世代進入職場。千禧世代泛指1980∼2000年出生的人,和上個世代的工作者不同,認為工作就是要盡力配合公司;他們重視個人價值,會評估自己與公司的價值觀是否一致,不願委屈自己遷就公司。如果還是用命令方式對待千禧世代,會扼殺人才的潛能,也會面臨缺乏人才的困境;領導者必須換個方法,讓他們能夠自動自發思考,同時培養組織或某個職位的下一任接班人。


資料來源:《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天下雜誌出版;《領導的真誠修練》,天下文化出版

陳茂雄認為,現在的職場,主管和部屬的關係必須重新定位,不能再把部屬視為聽命行事的人,而是合作的夥伴。

《你是來帶人,不是幫部屬做事》指出,教練式領導著重用提問引導員工,促成進一步的思考與參與。比如說,用追問型問題(follow-up question)「在想些什麼?」「對你來說,真正的挑戰是什麼?」,將問題聚焦在對方身上,引導對方思考真正想做的事。部屬能獨當一面,領導者就不必事必躬親,可以將更多心力放在企業或部門發展的大方向上。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第181期

本文摘錄自‎

領導者的責任:讓對方相信自己做得到

經理人月刊

2019/第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