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任何人都有機會擴大影響力,你的個人品牌在哪裡?


整理.撰文 / 盧廷羲 編輯 / 張玉琦

在飛機製造商波音(Boeing)任職超過30年的高階經理人亞倫.穆拉利(Alan Mulally),2006年以2800萬美元(約新台幣8億4000萬元)的年薪,「跨產業」空降,成為福特汽車(Ford)執行長。他完全沒有汽車產業背景,福特為什麼找上他?

答案在於他「工作狂」「完美主義」「高績效」的人格特質。《勇者不懼》指出,他執著於進度,每天清晨5點15分開工,工作12小時以上;不只要求自己,員工做不好,他也絲毫不留情面。

《財星》(Fortune)也曾描寫,穆拉利只要受訪,都會對報導提供「個人看法」,如果記者有負面觀感,他都會想辦法導正,顯示他的完美主義性格。在他任內的那幾年,帶領福特在金融海嘯、美國品牌不敵歐亞品牌的逆境中,東山再起,做到2014年才退休。

能力、態度、形象 加總構成的「精神名片」

穆拉利鮮明的個人特質,也就是他的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無形中替他創造了另一個事業高峰。你或許會想,執行長、高階經理人或是創業家,才有機會讓自己「聲名遠播」,一般的上班族也需要有個人品牌嗎?

根據《CEO都在學的個人品牌術》的定義,一個人不論靠外在形象、內在性格,只要能對其他人建立起某種獨特且有價值的印象,提高了影響性,就是好的個人品牌。

換言之,個人品牌其實是一種「精神名片」,可能代表你特別擅長某領域(技術面)、總是追求最高目標(態度面),甚至於擅長溝通、協商的軟實力,都變成一張張貼在你身上的標籤,代表你具備的關鍵能力。
美國管理學大師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指出,21世紀最重要的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他使用「生存」這個字眼,很大的原因在於時下的工作環境特性。例如,許多人崇尚斜槓(slash)、彈性就業;有人選擇內部創業;也有人晉升為顧問,遊走在組織間。

像是義大利設計師琪亞拉.法拉格尼(Chiara Ferragni)2009年就經營部落格, 每篇文章都用英文、義大利語撰寫,等到Instagram(下稱IG)興起,她每天發布5∼7則時尚照,累積粉絲量。

到了2013年,法拉格尼創立同名服飾品牌Chiara Ferragni,由於她的IG粉絲超過千萬,吸引廣告商、品牌商合作,2018年身價約達1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3000萬元)。
不想當網紅,也要維護隱私

此外,近10年以來社群網路占據所有人生活,你的言行舉止,很快就會在社交圈蔓延,在隱私權觀念不彰的情況下,一個人的評價如果太差,只會對自己不利。如何「被動防守」保護隱私,也是現代人的基本學分。

《個人品牌》舉了極端的例子,2018年有位華人女孩前往美國,被海關攔阻,理由是她曾在微博以「中文」寫下自己討厭留學,移民官認為她恐有其他意圖,因此拒絕入境。

換句話說,你的工作成績、生活大小事,都會隨著各種社群管道傳遞出去。就算你只想低調行事,也要有意識的維持一定程度的好感。

你不一定要成為網紅,但你一定希望同事提到你的時候,認可你的專業;求職時,也希望過去的主管願意向新公司推薦你。正如同台灣第一大廣告代理商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黃麗燕在《外商CEO內傷的每一天》所說,很多時候不是公司在選人才,人才有更多機會可以選擇公司。建立鮮明的個人品牌,不僅能在公司表現突出,更能大大提高你的價值。

經理人月刊第182期

本文摘錄自‎

當任何人都有機會擴大影響力,你的個人品牌在哪裡?

經理人月刊

2020/第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