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熱門通識課,連業界都上門求才
九月開學第一週,容納三百多人的台大社科院二○一教室,座位陸續被填滿,課堂只收一百七十人,來的人數超乎預期,不只學生、甚至有業界人士,只為了聽這堂在台大開的「影視幕後的商業運作」通識課。
修到這門課不容易,開學前,近千名學生為了搶課,早已磨刀霍霍。
▲馮勃翰
出生/1976年
現職/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曾任教美國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
申請課程像在寫面試履歷
去年春季班只收一百六十人,一千五百人報名,錄取率一○%;秋季班收兩百四十人、兩千五百人報名,錄取率僅九.六%,學生擠破頭也要上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的這堂課。
這門課評價高,學生在臉書「台大課程資訊交流區」大推給五顆星。台大主修經濟、師大輔修音樂的鄭琬馨就是看了評價才選課,她認為所學的兩門科系要能對話,「這門課就是那個橋梁。」
剛畢業當財務顧問的羅小姐,大學修過這門課,印象最深刻的是課程分析到美國製片公司Blumhouse,預算很低卻可以做到高票房,以小搏大,有別於商管個案。
能修到課,有一部份是運氣。
一年多教學讓馮勃翰發現,隨機抽籤讓不少對影視產業有興趣的學生沒法修到課,於是他改變做法,這學期乾脆自辦抽籤。
參加抽籤的前提,是必須完整閱讀課程大綱,確保了解課程。這學期有四五六人報名,最後抽出一一○人,錄取率提升到二四%。
另一項機率高但嚴苛的「申請選課」,則是必須要回答修課理由、影視作品推薦等一長串問題,有如面試寫履歷。
就算過程繁複,最後也有一百四十九位學生提出申請,堪稱質、量並重的篩選機制,打破過往選課做法。
這種做法吃力不討好,電腦能做的事情拿來手工作業,耗時費力,但在馮勃翰眼中卻是「充滿驚喜」。他從學生的推薦文發現新天地,近期就看了《破案三人行》,「一旦被推坑,就沒完沒了地看下去。」
跨系選修,網羅潛力人才
修課學生來自政治、經濟、會計、國企、生傳系等跨學科,「台灣影視作品要賣到海外,要有懂財會、法務、智財等專業背景的人才,」這是馮勃翰選擇開通識課的主因。
課堂裡,馮勃翰運用經濟學理論說明娛樂產業的操作策略,以個案研究方式,分析好萊塢影視公司的管理與製作。
馮勃翰是擅長賽局理論的經濟學者。他解析人與人、企業之間策略互動,第一堂請學生從一、二、三、四選一個數字,若多數人都選中同一數字,就請全班吃飯,結果四個數字平均得票。幾分鐘後再投票一次,這次數字三呈紅色字體,票選結果,「三」成了最高票。
他利用迷你賽局來看娛樂市場裡的消費行為,提出人會因為他人的選擇而做出決定。如同進電影院前,觀眾會因為票房、口碑好壞,決定是否買票看這部片。也意味,一部賣座作品,有時跟劇本、演員好壞無關,而是當多數人都讚揚,它可能就會爆紅。
有趣的是,他還叮嚀學生要多打電動、看漫畫、追劇,「娛樂產業最重要的就是內容,而內容又等同產品,」馮勃翰認為,若對內容無感,不但期末報告寫不出來,也無法精準做市場判斷。
夫妻協力,看見台灣影劇問題
然而,一名經濟系副教授為何對影視產業這麼感興趣?其中一個因素跟太太懷觀(本名康懷貞)有關。
原先夢想當經濟學家的懷觀,多年前人生大轉彎,放棄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改當小說家。她寫的《劍魂如初》版權賣到韓國,橫跨古今的愛情、文物修復題材,讓不少影視公司都有意改拍為戲劇,可惜一直沒有遇到合拍的製作團隊。洽談過程中,馮勃翰也發現台灣影視產業從「劇本」就出了問題。
先不論編劇薪酬低、不受重視等問題,二○一三年夫妻倆剛從香港回台,發現台灣鮮少有書籍教如何寫劇本,馮勃翰乾脆自己開出版社,翻譯好萊塢編劇指南《先讓英雄救貓咪》,認為「寫作可以學習,創意需要練習」,期望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編劇。
「娛樂產業變化很快,」馮勃翰用行動證明,台灣想要接軌全球,從劇本結構、產製面、投資策略,樣樣都得跟上國際腳步。
去年他的觸角延伸到Podcast,開《影視幕後同學會》節目,聊NFT(非同質代幣)、大數據、AI等,分析全球娛樂產業動態,跟緊時事潮流。
今年也參與製作AR、VR展,夫妻倆共創的劇本《你的一切》也入選「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集。經濟學者不只談理論,也用實務驗證。
這幾年他和業界的合作經驗發現,台灣從最基本的影視產業報告都做得不像樣。
「要求在產業裡打滾多年的人做出改變,很難,但從對影視產業有興趣的學生去改變,才是開始,」馮勃翰說。
▲修課學生不乏有豐富的影視工讀經驗,課堂結合理論、實務分析,有望為影視產業帶來新人才。
翻轉產業,修課千人成人才庫
這門課不只學生感興趣,影視業還會到課堂社群徵才。
目前上過「影視幕後的商業運作」的學生,累計超過一千位,「上這門課的學生不一定要走上影視這行,」馮勃翰認為,各行各業都可能接觸到影視內容,他希望在短時間內廣泛傳播影視新知,下一步才可能談翻轉。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翻轉台灣影視產業 經濟系副教授教電影
天下雜誌
2022/9月 第第75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