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6問釋疑 新光金三角習題怎麼解?

投資人注意》 併購行情沙盤推演 杜金龍公開三套操作策略

關鍵6問釋疑 新光金三角習題怎麼解?


新光金被誰併購,不僅牽涉台灣金融業版圖重整,更影響著新光金四十五萬名股東利益。《財訊》盤點六大關鍵問題,一次看懂併購背後各方勢力盤算,以及投資應對之道。

文/張道宜


▲儘管台新金與新光金經營團隊高調開記者會展現「新新併」決心,但併購關鍵仍在股東的選擇。彭世杰/攝

Q1 新光金的資產更大、壽險歷史更悠久,為何會反被台新金併購?

A:過去新光金控先後面臨壽險高利保單部位過大、股票投資失利等挑戰,導致整體財務體質脆弱,雖然總資產在金控排名第五,但難有對外併購的能力。去年一整年,新壽的資本適足率都在二○○%以下,被金管會壓著增資。眼看IFRS 17 換軌大限只剩一年多,新光金改善財務的壓力巨大,業界估計增資缺口高達一千億元。

為何新制對新光金挑戰如此艱鉅?簡單來說,在IFRS 17 的準則下,保險資產和負債都會要以市價計算,老壽險公司曾大量發行的高利保單和覆蓋法所掩飾的保險負債,都要攤在陽光下,淨值勢必因此受到衝擊,所以壽險業者除了財務體質改善,商品轉型也勢在必行,在在都需要更新產品開發與銷售人才。即便新光金今年上半年大賺,但其中部分受惠於短期收益,並非真正完成體質調整。

而台新金整體經營績效長期都比新光金好,在競爭激烈的消費金融市場與中信金、國泰金、富邦金分庭抗禮,因此泛新光成員認為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較有經營能力,若真的要被併購,也會以台新金為優先考量。


Q2 過去金融業的併購案,都是採取公開收購嗎?

A:彙整最近十年台灣金融業整併案例可以發現,絕大多數是針對非上市的金融機構進行整併。包括早期的地方信用合作社,或是個別銀行、保險、證券企業,透過合併的方式轉為金控旗下子公司。另一種則是銀行之間的整併,例如板信商銀二○一四年併購台北第九信用合作社,以及星展銀行在一七年與二三年先後併購澳盛銀行與花旗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業採取公開收購進行併購的案例其實很少,自一○年以來只有三例,包括一五年國票金收購三信商銀失利、一七年開發金控併購中國人壽(現為凱基金與凱基人壽),與二○年富邦金併日盛金。

Q3 面對中信金高價搶購,已簽約的新新併案會受到影響嗎?

A:針對中信金發起更高價格的公開收購,曾任高雄銀行獨立董事的圖靈併購投資董事長張堯勇認為,台新金報價吸引力不足,因為新光金董監持股不過四%左右,雙方董事會之間雖有協議或默契,但在競爭性公開收購下,未來真正的決定權仍將回到股東會上。

法界人士指出,如果股東認為董事會與經營團隊違背股東信賴,損害股東利益,有可能對董事會提告背信;此外,也可能提出「定暫時狀態假處分」,暫緩召開股東臨時會,或是暫停執行股東會的決議,來考慮這項決議對於公司以及股東是否造成損害,藉以對董事會進行反制手段。


▲併購競爭激烈,投資人也積極參與,新光金連續爆出交易天量,8月26日成交金額突破170億元。(彭世杰/攝)

Q4 台新金與中信金分別出價一一.三二元與一四.五五元,各有什麼考量?

A:價格落差,除了反映台新與中信的銀彈籌碼,也反映經營團隊心態。台新金主要訴求為泛新光集團共同文化,以及經營團隊間長期合併共識,降低整併過程摩擦力,台新金總經理林維俊就表示,在公布重啟併購後,已為新光金股價帶來超過二○%溢價。不過,台新金同時也重申未來新光金挑戰仍大,「市場變動對於(新光金)獲利狀況還是有很高的風險,不該只看一天的股價,或一個月的營運狀況。」

至於中信金除了有價格優勢,主要訴求是成功的「台壽經驗」。中信金總經理高麗雪指出,自一五年併購台灣人壽以來,淨值成長五.八倍,累計至二四年上半年,總獲利達一一七三億元。另外從現有壽險版圖來看,台灣人壽在壽險業市占率六.二九%,對比市占率○.八二%的台新人壽,合併市占逾一○%的新光人壽後,會更具規模優勢。

張堯勇認為,以併購慣例來看,如果被併購者是獲利或體質良好的企業,會以股價淨值比(PB)至少一倍,也就是比照每股淨值價格出價,即便新光金二三年陷入虧損,換算下來的股價淨值比還不到○.七倍。雖然台新金有其考量並未溢價換股,但隨著中信金的加入,是否引發後續競價效應值得關注。

Q5 中信、新光、台新三角戀,投資人如何參與併購行情,風險是什麼?

A:投資專家杜金龍認為,投資人目前可以採取的策略有三種,首先是短打策略,買進新光金股票後,待雙方報價確定,再擇時賣出或接受換股,賺取價差。第二,同樣是短打策略,另一種風險較低的方式,則是待併購結果成定局後買進,到正式完成合併前會有一波約五%的套利空間。第三,雖然可能性不高,但如果有其他金融機構也加入併購競爭,或是在主管機關授意下降低競爭熱度,也有可能牽動如國泰金或富邦金的股價走勢。

此外,金管會有個不成文的避免連續併購規則。除了新光金外,台面上仍有京城銀、安泰銀等潛在併購標的,這次併購結果也可能引發連鎖效應,牽動版圖。

杜金龍提醒,併購過程發生的股價漲跌,不一定等於市場對「新新併」或「中新併」的評價。他觀察,在八月二十二日傳出公開投資新光金消息後,中信金出現一波賣壓,「並不是不看好併購訊息,而是轉換籌碼,先去買進新光金,推高價格讓外資買進,接著賣出後再回來買進中信金,這是市場人士常見套利手段。」

對於看好併購綜效的投資人,杜金龍也提醒併購過程短則半年,長則兩、三年都有可能,而且過程中可能出現在市場外的影響因素,例如金管會非常重視的員工留任安排,「像是當時開發金有意合併金鼎證券時,工會反彈就發揮影響力。」因此期待併購經營綜效的投資人,直到金管會拍板定案之前,都需要持續的關注。

Q6 中信金、台新金若完成併購,各自挑戰為何?

A:對於台新金而言,法人普遍認為目前收購價不高,但如果要完成併購,台新金須發行高達一○六.六六億股的普通股來因應此次併購,合併後的「台新新光金」普通股股本將大幅膨脹八二%。換言之,新金控獲利水準將較原先的台新金增加近七成下,EPS、ROE將分別自一.二一元、八.四%下降至一.○九元與六.四六%。

除此之外,新光人壽資本適足率仍相對偏低,資本需求、現金股利配發還有待檢驗,未來台新新光金獲利表現,將視投資市場、匯率而定。

中信金的部分,除了同樣面臨股權稀釋以及短期獲利指標下滑等挑戰外,該公司以較高的收購價格,雖然有利於號召股東支持,仍要面臨後續經營績效的挑戰;儘管中信金有台灣人壽成功案例,但畢竟新光金的量體更大、更複雜,再加上企業文化落差大,中信金要的合併綜效是否能比照台壽,仍會是一個變數。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4/8月 第719期

本文摘錄自‎

關鍵6問釋疑 新光金三角習題怎麼解?

《財訊》

2024/8月 第7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