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魚很可怕?專家說,病毒魚不是天天有,但是民眾愛吃的生魚片,來源通常是深海大魚,容易受到有毒金屬汙染,特別是甲基汞,長期食用恐導致慢性中毒。
撰文.林思宇
六月中,台灣驚爆國人愛吃的「台灣鯛」(吳郭魚)染吳郭魚湖泊病毒(TiLV),引起民眾恐慌;專家提醒,別只把重心放在染病毒的吳郭魚,國人愛吃深海魚的有毒金屬含量,才是民眾應該關心的。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資料近期預警,哥倫比亞、厄瓜多、埃及、以色列和泰國五國通報吳郭魚感染吳郭魚湖泊病毒,並引發吳郭魚大量死亡,沒想到台灣也中槍。
農委會強調,根據文獻,本病只限於吳郭魚,不會感染到人或其他動物,因此沒有食品安全的疑慮,而染病的吳郭魚,死亡率達九成;由於感染後症狀明顯,魚眼向外突出,魚身表面會出血或扭曲變形,不僅如此,「死狀」也很容易辨別。
台安醫院營養師曾祺提醒,民眾不要買魚體有黏稠的魚外,由於病毒有潛伏期,還是等到疫情控制住或過後再買,真想吃魚,則建議買不同種類的魚分散風險。
旗魚、馬頭魚汞含量高 孕婦應避免食用
台灣人從小就被灌輸「吃魚會比較聰明」或是「吃魚對身體很好」的觀念,導致民眾覺得「每天都要吃魚」才會健康,但事實上未必如此。
談到魚的營養,曾祺解釋,魚類算是優質蛋白質,魚肉蛋白質纖維結構較短,口感也佳、較好下嚥、易被人體吸收;它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有優質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其中成分就是大家琅琅上口的DHA和EPA,有助於幼兒腦部發育,還可以降低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達到預防心臟病和腦中風的效果。
不僅如此,與其他肉類相較,曾祺說,魚類脂肪量少,總熱量較低,例如一百公克的白鯧魚,熱量為一三二大卡,但同樣重量的牛腩則有三三一大卡、牛小排有三九〇大卡熱量。
由於受感染病毒的魚外觀容易區分,專家還沒那麼擔心,最令專家擔心的,恐怕是深海魚的有毒金屬含量。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說,由於深海魚類是食物鏈的頂端,經由生物累積與生物放大作用,越大型的魚類,體內累積有毒物質含量也就越高,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魚體內甲基汞含量。
顏宗海解釋,汞在自然界中會以三種形態存在,分別是元素汞、有機汞和無機汞。甲基汞屬於有機汞的一種,吃下肚後約有九五%會被人體吸收,如果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慢性中毒,出現神經毒性,懷孕的婦女是高危險族群,因為甲基汞會影響腹中胎兒的腦部神經發育。
深海大魚包括鯨魚、鯊魚、旗魚、鮪魚、油魚等,顏宗海說,目前食品藥物管理署訂立的含量標準值為2ppm以下,按此標準,體重五十公斤的人,每周最好不要超過八十公克,約半個巴掌大。
因此,愛吃生魚片的民眾要小心了,由於生魚片的來源通常都是深海大魚,民眾應當適量攝取,才能避免吃到過多甲基汞。
豆腐、雞蛋、豬腿肉 也是優質蛋白質
國外研究顯示,多吃海魚的人得到乳癌、前列腺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較低,可能是與其中不飽和脂肪酸有關。對此,顏宗海建議,可以吃深海中小型野生海魚,較無有毒物質汙染的風險。
顏宗海也提醒,想經由吃海魚達到減少癌症發生、降低心血管疾病、氣喘和腎病的保健效果,必須搭配低油脂低熱量的日常飲食,並不建議常吃大魚大肉。
深海大魚有毒金屬汙染問題也受到國際重視,二○一七年初,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發文提醒,懷孕婦女應避免食用旗魚、鯊魚、鮪魚、馬頭魚、國王鯖魚等,以免影響胎兒發育。
那魚到底要怎麼吃才好?有些民眾認為每天都要吃深海魚,曾祺說,魚雖好,終究是食物不是藥品,無法單量達成某種效果,民眾不一定得餐餐吃到魚,如果沒魚可以吃,可以用豆腐、瘦肉、豬腿肉、雞蛋等來替換,這些也都是優質蛋白質,像她自己就不會刻意吃魚,但要吃魚時一定選新鮮的魚來吃···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