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哆啦A夢》裡的大雄,看見孩子對「勇氣」的匱乏

從《哆啦A夢》裡的大雄,看見孩子內心對「勇氣」的匱乏(心法篇)


「具有勇氣、合作、貢獻情懷的孩子,才能盡最大的努力發揮潛力,展開最佳自我。」—《克服自卑的勇氣:從阿德勒心理學談教養》

撰文/李家雯 圖片/ Pexels


過去,我們討論過《哆啦A夢》裡的胖虎與小夫,明白這兩個角色其行為背後隱藏著對「關注感」與「自我價值」的渴望。而那個總讓大人傷透了腦筋,忍不住對他直搖頭的主人公—大雄,在他動不動就爆哭、自我放棄的表象行為底層,又可能隱藏著什麼樣的需求呢?

動不動就放棄,其實是孩子「內心無助」的反應

講到「野比大雄」,這個永遠穿著黃色上衣、藍色短褲,戴著圓眼鏡的男孩,你腦海中會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想必是他瞇著雙眼,鼻涕與眼淚如同瀑布般在圓滾滾的臉上傾瀉而下,一張嘴扭曲成不規則樣貌,口裡哭喊著「哆啦A夢∼∼」的狼狽模樣吧!卡通中的大雄總是倒霉極了,不僅常被胖虎欺負,或因為小夫的行為感到委屈,還時不時被狗追、跌進水溝裡⋯⋯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也通常表現出缺乏幹勁、容易放棄的特徵。

這樣的場景,恐怕不只在卡通中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例如,孩子在做功課時常常拖拉、不願意配合,而大人往往會感到困惑和氣餒,試圖以威脅或利誘來促使孩子完成任務。這種互動最後經常導致孩子情緒崩潰,感到自己無能為力。

我在多年的校園和家庭輔導經驗中逐漸發現,現代社會中像大雄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容易放棄、習慣求助,甚至表現出不願努力的態度,這樣的現象不只充斥在小學,連在中學、大學,步入社會後,也屢見不鮮。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先來看看卡通:大雄的生活中,因為有「哆啦A夢」這個能為他立即解決問題的萬能機器貓,所以他幾乎從未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每當大雄成績不理想,學習遇到困難,也很少有大人會關注到他的實際需求,不是指責他不專心,就是認定他是懶惰、不想認真,所以才會老是考0分。事實上,在卡通裡面,我們會發現當大雄遇到困難時,幾乎沒有看過任何成熟的大人陪伴支持他解決眼前的困難,也沒有人會針對他所處困境仔細了解問題,引導他走出困境。相反的,大雄只有遭受到大人們不停批評和處罰而已。

卡通裡的大雄,其實就是阿德勒心理學所說的「失去勇氣的孩子」或是「氣餒的孩子」。氣餒的孩子們總害怕努力,更不敢冒險嘗試,因為他們失去了面對生命大小任務的勇氣。勇氣不足,會讓孩子們無法相信自己,更無法自我依賴。因為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解決眼前的任何大小事,於是就很自然的出現「容易放棄,輕易氣餒」的態度。這也讓我們不禁開始反思,我們生活中的各式大大小小「大雄們」是否也是一群被周遭旁人過度要求,卻少了理解陪伴,也鮮少建立其問題解決能力的孩子?

面對「氣餒」的孩子,從「打氣」開始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勇氣是人類面對生命未知的生活挑戰時,至關重要的一種特質。人類之所以能存活,是因為人們有足夠的勇氣來挑戰各種不同的情況,應對各式大小考驗。想像一下,當孩子第一次試著自己從高高的滑梯上滑下來,或者第一次挑戰自己上學等。即使這些事情之前都有父母的陪伴完成,但當孩子要獨自嘗試時,他們仍然會感到不安和焦慮。在他們心中,會有一種模糊的不確定感,這時候,孩子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去克服恐懼和不確定。而父母則需要足夠的勇氣,去壓抑自己想要幫助的衝動,等待他們獨立完成。

到底勇氣是什麼?事實上,真正的勇氣並不是不感到害怕,而是帶些許不安與惶恐的情緒,但依然向前嘗試。這樣的勇氣可能來自於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也可能來自於他人的鼓勵。

Dreikures曾經說過,「孩子需要被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有趣的是,「鼓勵」這個詞的英文是Encourage,意思是將勇氣灌注到他人身上。讓孩子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感到有力量,知道自己有能力嘗試,而無需被過度的恐懼所困擾。於是,阿德勒心理學堅信,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培育孩子面對生活勇氣,使其能自立,並為自己的社群提供貢獻,進而感知到自我的價值。而看見孩子的亮點,就是打破氣餒,啟動鼓勵的策略之一。


撕掉懶惰、不努力的標籤,不再戴著濾鏡看待孩子

沒有人天生想要覺得自己笨或爛。孩子輕易放棄,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真的做到。當孩子走到氣餒無助的狀態,可以想像他過往已經有大量的經驗積累,讓他無法相信自己。因此,面對這類的孩子,師長們要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試著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脈絡成因,而不是一昧地將孩子貼上「懶惰,不努力,只想耍廢」等等的標籤。

也許卡通中「大雄」實在是不成材,但試著回想看看,當大雄沒有遇到挫折或困難的時候,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事實上,許多大雄與朋友相處的片段中,我們會發現他是個充滿樂觀、善良,並且擁有高度同理心的孩子。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當他不受困於挫折裡,他總是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成為可靠的夥伴。

在你生活裡的「大雄」會不會也是如此?撇開他總是容易放棄、不想努力、動不動就愛哭、三分鐘熱度等這些討人厭的特質?他是否也有令人喜愛、值得欣賞的地方?

人要有勇氣,必須先從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開始。倘若身為大人的我們都無法相信孩子,老是用負面的眼光在看待孩子,那麼這些長期對自己失望、害怕失敗的孩子們,又怎麼可能相信自己呢?具有勇氣,代表「對未來有希望感,相信不論現在狀況如何,都依然有能量展開行動。」

勇氣的基底是「相信」

面對「氣餒」的孩子,大人們得更刻意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孩子,讓每一次的嘗試都像是給孩子「再相信」的機會。當然,要能做到如此並不容易,於是時間與耐性會是最大的關鍵。

要幫助孩子克服輕言放棄的態度,建立勇氣面對挑戰,我們首先需要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通過給予孩子信任、鼓勵和支持,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這將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他們能夠成為堅強、自信的個體。

我總相信,面對失去勇氣的孩子,最怕的不是孩子自己放棄自己,而是大人也不願意再次相信他們。別忘了,永不放棄的支持態度才有機會啟動孩子自己內在的勇氣開關。不論我們在教養之路上學會了多少方法,當「相信」這個心法做不到,所有的方法只怕都是事倍功半,甚至竹籃打水一場空。當然,心法到位了,方法就容易了。那麼,面對生活中的大雄,我們又可以用哪些策略與方式來重新為孩子灌注勇氣呢?除了相信孩子之外,我們又可以採取哪些作法來改變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呢?就讓我們在下一次的專欄中來談論吧!

李家雯
諮商心理師,重度阿德勒與日劇成癮者。期許自己成為搭橋的人,不只陪個案搭建與世界連結的橋,也為大眾建立認識阿德勒的橋,著有:《你在煩惱什麼呢?》《教養是合作》《時光洗衣舖》《與自己交換日記》,FB 粉專:海蒂的療癒3 次方。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4/4月 第556期

本文摘錄自‎

〈戲劇裡的阿德勒〉從《哆啦A夢》裡的大雄,看見孩子內心對「勇氣」

張老師月刊

2024/4月 第5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