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擁有更多的金錢與幸福,但金錢卻很容易主宰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理解金錢帶來的真正價值,便能使其成為我們邁向幸福的工具之一。

根據這些理論,我們不需試圖停止消費,也不用說服自己去做那些所謂「更聰明的理財選擇」。相反地,它的核心訊息是:「將金錢花在真正能為你的生活帶來更多快樂的事情上」。旅居英國的這幾年,我跟家人一起去了幾趟歐陸之旅,回顧這些旅行,我發現它以某種方式體現了這本書中的五大幸福消費原則。
1.購買體驗,而非物品
關於心理幸福感的研究顯示,相較於購買「物品」,花錢購買「體驗」能帶來更持久的快樂。物質財富帶來的快樂通常是短暫的,而體驗能帶來更長久的幸福。例如一場家庭旅行、一場音樂會或與朋友的聚餐,留下的是無價的回憶,而非單調的物品堆積。
體驗是獨特且個人化的,它們帶來的快樂比較不易被比較,而物品隨著時間推移會失去新鮮感。其次,體驗強化了我們與他人的連結,而良好的關係是幸福的重要基石。在我的旅行中,我們有機會帶著孩子一起攀登高山、搭船出海、學習潛水,還跟孩子一起嘗試了自己在湖面上駕船,這些與孩子一起體驗「第一次」的過程讓我們感到無比幸福。閒暇的時候,我喜歡與家人一起欣賞照片,跟孩子討論他的旅行回憶,每一個歡笑都是我們的珍貴寶藏。
當然我也很喜歡舒適的房間、美味的晚餐與購物逛街,但這些回憶的深刻程度遠不及上述體驗所帶來的持久印象。這再一次證明,真正能帶來幸福的是那些與人連結、充滿情感和新奇感的體驗,而非短暫的物質享受。
2.把它當作一種奢侈享受
人們對於「隨手可得」的事物的珍惜程度往往較低,這是心理學中「習慣化」現象的典型例子。當某件事物始終觸手可及時,我們便不再容易感到欣喜與滿足;而當某些東西變得稀缺或有限時,我們的珍惜感會增加。因此,將平常的消費轉變為特殊的享受,例如將精品咖啡留給週末,或將購物的次數限制在特定時刻。這樣可以讓我們更能欣賞日常小確幸,避免對某些事物產生麻木,使我們再次感受到那份特別的愉悅感。
以我的旅行經歷為例,我非常喜歡吃西班牙火腿,剛到西班牙旅行,面對高品質又相對低價的火腿讓我到任何餐廳都要點一份來吃!然而,到旅行結束時,我已經完全沒有想吃的慾望了,那份享受的特別感已蕩然無存。這提醒我們,適當地限制某些日常習慣,不僅能打破生活的單調感,更能讓我們重新發掘其中的幸福來源。
3.用金錢換取時間
心理學常常探討時間與幸福之間的關係。時間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但我們往往為了金錢犧牲時間,或浪費在不必要的雜務上。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是否真的需要親自完成所有瑣碎的家務,例如打掃房間、照顧孩子或是洗碗等等?如果我們能從這些事情中感受到樂趣,當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多數人可能並非如此,甚至因此引發家庭戰爭。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將那些感到厭煩的任務外包,從而釋放時間去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
例如,假設我們每週需要花三個小時打掃房子,但這段時間讓我們感到壓力大、心情煩躁。那麼,與其心懷怨念的打掃,不如聘請清潔人員。雖然需要額外的支出,但這可讓我們多出時間好能更有品質的陪伴家人、閱讀一本書、或是運動促進身心健康等。這種將時間「買回來」的行為,不僅減少了壓力,還能大大提升幸福感。若是擔心預算有限,可以先評估哪些任務最耗時又最令人厭煩,例如每月外包一次深度清潔,讓自己有更多精力專注於其他工作,甚至賺取更多收入來支付這些服務費用。
鄧恩和諾頓的研究表明,當我們優先考慮時間而非金錢時,往往更能選擇那些真正帶來幸福的活動。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生活策略的改變。學會將時間視為比金錢更寶貴的資源,是提升幸福的重要關鍵。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合理分配時間與精力,不僅能讓生活更輕鬆,也能讓我們更加專注於那些真正讓人感到快樂的事物。當我們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時,往往感到更快樂、更有滿足感。
4.先付款,後享受
消費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是什麼呢?現代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信用卡,「先消費後付款」的習慣已成為主流。即使每月按時全額還款,我們仍然是在為過去的享受買單。根據《Happy Money: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一書的觀點,我們可以顛覆這種模式。提前付款並延後消費,不僅能減少開支,還能帶來更多幸福,因為延後消費能讓人享受期待的快樂,而不受現實中的種種煩惱影響。
舉例來說,我最近一次旅行就是提前計劃好的,且大部分主要開支都在出發前已經支付完畢,這不但讓我在規劃時能夠仔細的安排預算避免超支,旅行結束回家後,更不用面對巨額的信用卡帳單,心情輕鬆許多。提前付款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消費,還能讓我們專注於享受當下的體驗,而不是因金錢問題產生壓力。此外,期待旅行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快樂來源。在我的臨床經驗中,也常常建議對目前生活感到不滿的個案為自己計畫一趟旅行,提前計劃並反覆憧憬假期的美好,確實能延長幸福的持續時間。
心理學研究指出,將「即時滿足」轉變為「延遲享受」的模式,不僅能提升幸福感,還能讓我們更有意識地管理金錢與時間。因此,將旅行或其他大額消費提前計劃和支付,不僅是理財策略,更是一種提升幸福的有效方式。

研究顯示,慷慨的行為(例如給予禮物或捐助慈善)能讓人感到更加快樂。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幫助他人能增強我們的社會連結,並賦予生活更多意義感。小至請朋友喝杯咖啡,大至支持重要的公益活動,這些行為都能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同時也讓他人受益。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將金錢花在他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能帶來更大的幸福感。這一點在許多實際案例中得到了驗證,例如知名企業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在決定將99%的財富捐贈給非營利組織時曾表示:「我對這個決定感到無比快樂」。雖然我們大多數人無法將99%的財富捐贈給慈善機構,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幫助他人來獲得幸福感。舉例來說,我平時非常節儉,但當我看到街上需要幫助的人們時,我非常樂意打開錢包給他們一些幫助,並且這樣的行為會讓我自己也感到開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方式將幸福傳遞給他人。例如,為街頭藝人提供一點支持,或是給服務生留下一些小費,這些舉手之勞不僅能讓對方感到溫暖,也能讓我們自己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根據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理論,「社會參與」是真正能讓我們感到喜悅的事情。透過「付出」,強化我們與他人的連結,並讓我們體驗到來自社會互動的正面情緒。因此,將金錢用於幫助他人,不僅是利他行為,還是一種提升自身幸福的有效方式。
《Happy Money: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1告訴我們,金錢本身不是幸福的保證,但當我們明智地使用它時,卻能讓生活更加豐富與滿足。學會如何花錢不僅是經濟能力的展現,更是一門幸福的藝術。只要我們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生活,金錢便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一把通向幸福的鑰匙。
註1.《Happy Money: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的繁中譯本由天下文化於2014年出版,並譯為《快樂錢:買家和賣家必讀的金錢心理學》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