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方 憂鬱症使用手冊

你不孤單!
給自己、家人、朋友的自助指引

平均10人有1人罹病,憂鬱症已成世紀大疾,你對它了解多少?

憂鬱症只是心情不好?得憂鬱症的人是無病呻吟?

治憂鬱症的藥吃了會上癮、會變笨?

以上皆非,憂鬱症其實是大腦的疾病,也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1名,WHO預估2030年全球疾病經濟負擔第1名是憂鬱症。

但人為什麼會得憂鬱症?

本期《康健》帶你從頭了解憂鬱症,你會發現,憂鬱症和你想的不一樣。


大憂鬱時代,每10人有1 人心苦

憂鬱症能治好 願意就醫是第1步


身邊有親友得憂鬱症嗎?在大憂鬱時代,對這個大家愈來愈常聽到的文明病,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它。

平均來講,走在路上,每10人就有1人得過憂鬱症,這是一個盛行率非常高的疾病,」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指出:「但10人有1人還是各項統計中最少的,有的統計是4人就有1人。」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證實,依衛福部2016年統計,全台約有8.95%、200萬人長期有憂鬱症症狀;其中約有5%、125萬人符合憂鬱症診斷標準。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主任李正達更指出,研究發現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憂鬱症患者,對於抗鬱藥物治療呈現高度頑固性,需要更精準的治療方式才能有效改善憂鬱症狀。

現在距離2016年已過8年,憂鬱症人口只會更多,我們正處於大憂鬱時代。

憂鬱症影響台灣經濟 年損逾350億

不只台灣,憂鬱症其實是全球性問題。藍祚鴻進一步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宣示,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癌症並列21世紀全球3大疾病。目前,全世界大概有4.4%、超過3億人口飽受憂鬱症困擾。WHO也預估,2030年憂鬱症將超過所有疾病,成為造成社會經濟負擔的第1名。

前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美國研究發現,憂鬱症在2010年造成美國經濟損失210.5億美元(約台幣6,500萬),高於癌症的131億美元、與糖尿病的173億美元。至於台灣,曾有學者估算,憂鬱症在台灣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一年逾台幣350億。

大憂鬱時代 職場失能的頭號殺手

憂鬱症為什麼會造成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是醫藥費高昂?張家銘指出,國外學者提出的數據,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直接的醫療花費只佔28%(藥物3%、其他醫療花費25%);其餘間接花費的損失,則有72%(請假27%、生產力下降28%、死亡17%等)。

其中,「請假」加「生產力下降」總和為55%。也就是說,對整體社會經濟損失影響最大的,是憂鬱症造成的經濟生產力下降。

「因為憂鬱症會造成職場失能,」張家銘解釋,憂鬱症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1名,患者提不起勁、容易疲累,導致生產力下降,也容易請假。

WHO研究就發現,憂鬱症患者一個月平均失能8天,較沒有憂鬱者月平均2天的失能,嚴重了許多。而且,即使患者不請假照常上班,也無法專注工作。研究甚至發現,患者照常上班所造成的損失,是請假造成損失的5~10倍。

憂鬱症對於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全球皆然。李正達就警告說:持續未得控制的憂鬱狀態將大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加速大腦退化,使憂鬱的大腦更難得到控制。何況,憂鬱症影響的不只是患者本人,受累的還有職場同事、親朋好友。

照顧憂鬱症患者不是簡單的事,家庭失和、離婚、家庭暴力等,是憂鬱症患者常有的家庭問題。張家銘說,即使照顧者堅持留在病患身邊,但可能心力交瘁、充滿無力感。擔心患者自殺的不安感,甚至會讓照顧者也憂鬱起來。

高達87%自殺者是罹患憂鬱症 家屬難以承受之痛

「精神疾病會造成死亡的不多,憂鬱症是其中一種,」藍祚鴻表示,憂鬱症是自殺的高風險因子之一。

張家銘提出令人吃驚的數據:自殺者生前被診斷出患憂鬱症的高達87%。這些生命的消殞,不但是社會損失,更是至親友人難以承受的傷痛。「憂鬱症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與管理的議題,」藍祚鴻表示,就像其他常見的身體疾病一樣,病患一定要好好接受治療。

憂鬱症盛行率高、罹患人數多,但早年受「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國人的就診率一直不高,隱藏患者多。從健保數據來看,台灣憂鬱症就醫人口有成長但緩慢,2011年因憂鬱症就醫的有32.5萬人、2016年增為38.3萬人、2017年39.5萬人,2018年突破40萬人。但直到2020年,也不過40萬3,374人。

多數憂鬱症6個月內能恢復 但低就診率是隱憂

不就醫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社會大眾對憂鬱症有很多誤解,治不好是其中之一。「大家以為憂鬱症會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完完全全是錯的,」陳亮妤強調,絕大多數的憂鬱症治療會好。

一般來講,一個療程約3~6個月,用藥配合心理治療,病情穩定進入平原期後,醫師會慢慢一顆一顆減藥。

不少病人6個月內,可以減藥減到一顆不剩,研究顯示,50%的憂鬱症患者,一生中只有1次憂鬱症。並非人們所以為的一直治不好。藍祚鴻同意,憂鬱症在發生期間,對患者的身心功能會有一些影響,但治癒後,可以回復到原來的狀態。換句話說,憂鬱症有適當的治療,對病人的影響是有時間性的。

早年台灣社會保守,看精神科需要很大勇氣,也要花不少錢。當一個人情緒低落、鬱卒,「大家會認為這不是病,這是個人的修養或抗壓性不夠,」藍祚鴻說,在傳統文化氛圍中,人們普遍認為情緒問題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自己解決就好。

近年來,透過媒體和專業科普的教育,國人對憂鬱症的認識比較正確也正面,「憂鬱症就是一個大腦的疾病,既然是疾病,就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去治療,讓生病的人能恢復、回到健康的狀況。」

擔任過憂鬱症防治協會第4、5屆理事長,德仁診所院長賴德仁20年前就開始宣導:「憂鬱症是腦部的疾病,不是軟弱的表現。」他欣慰社會對憂鬱症觀念逐漸改變,「我診所有不少年輕人,覺得自己有憂鬱症來就醫,他們不認為得憂鬱症是可恥的,也不怕被人家知道。」

節錄自《康健雜誌》305期 心解方 憂鬱症使用手冊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4/6月 第305期

本文摘錄自‎

心解方憂鬱症使用手冊

康健雜誌

2024/6月 第3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