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從今年開始吧! 養成7個豐盛新習慣【封面故事-康健雜誌】
2020起始,你的願望是什麼?希望新的一年富足、豐盛,就像金黃稻浪的農田收成豐碩;也有人皺起眉頭說,怎麼可能?每天為家人操煩、為錢擔心,怎麼可能感覺豐盛?
豐盛不是擁有多少財富、物質或地位,而是心滿意足地感恩當下現況。且看楊定一、謝文宜、施振榮、張淑芬、姚黛瑋、蔡青兒共同分享生命中的豐盛時刻;並透過養成日常生活的7個新習慣,學會擁抱自己、享受當下,迎接身心自在、喜悅豐盛的一年。
文‧林貞岑 圖‧鄭佳玲
我們身在前所未有的物質豐饒時代,卻也感受到極大的匱乏和不滿足。
新手機、美好的旅遊、澎湃的美食⋯⋯以消費為導向的現代社會,人們總是不斷尋求可以帶來歡快的刺激,希望獲得更多。
「無限上綱且無止境的幸福追求,或許是社會富裕導致的結果。」曾撰寫《韌性》一書、在德國暢銷20萬冊的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在新書《滿足》中,一語中的說出現代人無法感受滿足、感受豐盛的原因。
她採訪多位心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發現,像旅行時的快樂、拆禮物的驚喜感動等,主要發生在大腦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也就是獎賞系統,能驅動幸福荷爾蒙如腦內啡、多巴胺、催產素等分泌,對成癮有重大影響。就如毒癮患者得不斷提高毒品劑量,這種幸福令人無法抵抗,效期很短,很快又需求更多。
滿足則源於大腦皮質的血清素,讓人感到平靜、穩定及放鬆。當常被讚美或擁有一段持久的關係時,大腦皮質就會活化,「這是大腦中較高階、且在進化史上屬於特別年輕的區塊,也是產生意識的所在,較低階的本能在這裡無生存之地,」伯恩特說,就像行善被感激,會更進一步提高做好事的可能性,也產生更多的自我價值感,幸福能維持得更久。
「時常感受到滿足,能夠強化心理韌性、耐受力,使人不盲從、不易受他人影響,也不會輕易被壓力或意外事故擊垮,」她總結說。
幸福或憂愁都在一念之間 從潛意識相信自己能夠得到豐盛
被學生封為「正能量女神」的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謝文宜,一開始採訪就分享在途中遇到的豐盛:看著太陽透過榕樹葉灑下來的光,以及躺在屋頂上曬太陽的貓咪伸懶腰,「對我來說,豐盛是身心自在、開心,有一種淡淡的喜悅,我就覺得好幸福、好幸運。」
從心理學角度,「很多時候,豐盛是一念之間的感受,」她說:「重點是心裡面能不能感覺到那個豐盛。」謝文宜提到,豐盛是種選擇的結果,端看你用什麼角度去詮釋發生在你周遭的事,你看到的是匱乏,還是豐盛,你的情緒感受如何?
她提到最近一次的豐盛經驗,是有天回家洗澡突然覺得好感恩,「現在的我可以自己洗澡,可以選擇怎麼洗、手可以伸到哪裡、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舒舒服服,我感謝自己有這個能力,」她說,從自己照顧父母的經驗裡,體會到年紀大生活需要人幫忙的困境,但選擇抱怨老了好辛苦、好煩,只會讓自己跌入更多憂愁及壓力中。
「想要什麼,永遠都是一個選擇,隨時可以重新選擇,」謝文宜提到,人的潛意識是很奇妙的,有些人嘴裡說著想要豐盛,可是內心卻不相信自己能夠得到豐盛,會懷疑「我值得擁有這些嗎?」結果就是擁有很多,卻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豐盛。
找到本我的圓滿、完整狀態 生活愈簡單愈豐盛滿足
出版《真原醫》《靜坐》《全部的你》等「全部生命系列」的楊定一博士認為,豐盛本來就存在每個人之中,只是你沒有把它活出來罷了。
「全部的生命,不可能不豐盛,找到生命的豐盛,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他在新書《豐盛》中提到,豐盛不是賺大錢、過得順利、轉變命運或出人頭地等世間期待的物質或價值,而是從生命的每一個角落,找到平衡、圓滿和豐盛,「豐盛是一種完整的狀態。」
這樣的狀態,可能需要的是更少,而不是更多;也可以透過感恩、改變自己習慣表達的方式,譬如將疑問句「如果」改成肯定句「當然」,將正向的表達穩定地落在心裡,就有機會回到內心豐盛的狀態。
「我的生活很簡單,簡單之後才會豐盛、滿足。」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每天早上跟太太葉紫華手牽手去校園走1萬步,若沒走滿,傍晚再去走一趟「補功課」,十年如一日。晚上9點準時上床睡覺,「我一天工作24小時,睡覺也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他說。
他們的日常生活簡單樸素,沒有請傭人,葉紫華自己打理家務。早上10點多她穿著圍裙,捧著塑膠臉盆裝著濕衣服要去晾曬;書房裡擺放一張宏碁集團創辦時的坐椅,換了新椅墊;另一張則是葉紫華當年抱小孩餵奶的搖椅,至今仍保存完好。
儲藏室裡沒有堆置塑膠收納箱,而是一個個堆疊整齊的手摺小紙盒裝雜物;他們平常吃素,如果葉紫華不在家,就請樓下素食餐廳幫忙打包一個便當上樓給施振榮。「我很容易滿足,什麼都覺得好吃,」他笑說,這是很家常的幸福。
你永遠有機會做不一樣的選擇。透過養成日常生活中的7個新習慣,帶你走向身心靈的滿足豐盛。
1 打開正能量補充包,每天寫下1件值得讚美的事
有多久,你忘了給自己按個讚、說一聲:「你做得很好」?藝人、心理諮商師姚黛瑋說,年輕時很在乎別人眼光,透過不斷練習,學會接納、擁抱自己,「我知道自己是誰,愈來愈安定,更有彈性去面對周遭,」她說,對於詆毀會生氣,但也不那麼在意了。
「挫折是滋養人生的養分,」姚黛瑋回頭去看自己的人生,覺得還滿厲害的,年過40還能闖過一關又一關的挑戰。譬如43歲念大學,若因拍戲無法趕到學校,就用視訊同步上課,「沒什麼事能難得倒我。」她從此建立信心,更開始訓練自己跑馬拉松、挑戰三鐵,生活精采豐盛。
試著每天在手機或筆記本,寫下1個自己的專長、或者值得讚美的事,當作正能量補充包,心情不好時,不妨打開補充包看看,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糟。
2 睡前感恩3個人事物
「感恩之心能強化身心韌性,也能維持長久的滿足感。」《知足》書中提到。「感恩的過程中,就能獲得一些豐盛的感覺,」謝文宜說,一般人習慣抱怨、挑毛病,但心念一轉,就會發現原來有很多事可以感恩。
謝文宜跟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相識20年,感情甜蜜,每次兩人去吃飯,凡吃到好吃的,謝文宜一定報以對方燦爛的笑容以及感謝。像前陣子兩人去看電影、喝豬血湯,謝文宜看對方起身付錢,當下覺得好感動,「好感謝生命中有他,有人帶我去吃好吃的東西還幫我付錢,」她也這樣對王浩威說,他笑得很開心。
謝文宜認為,儘管是家人、愛人或夫妻,也要珍惜彼此付出,因為這些不是「應該的」,而是「我願意為你做」、「只要給我欣賞感謝,我就會更樂意為你做這些事」,她偷偷說出對方的心聲,這也是維繫關係的祕訣。
閱讀完整內容
睡前感恩3個人、事、物,透過練習,容易平靜入睡,也能感受生命的豐富喜悅。
3 從小事開始幫助他人
「最近有需要幫助的人嗎?」戴著口罩的欣向美牙醫診所院長吳明哲,經常這樣問躺在診療椅上嘴巴張開看牙的患者。
看牙兼助人,從免費補牙、急難救助到義診,吳明哲做了10年,最近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合作走入偏鄉社區義診、做牙齒保健衛教。
「這是舉手之勞,每個人都做得到,」他說,善事愈多人做,社會愈溫暖,台灣的慈善團體不少,多打幾通電話就能找到資源。他就曾協助一位母親生病無力負擔房租及生活費的高中女生,在慈濟基金會資助下度過難關,順利考上清大英文系。
施比受有福。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教授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的研究發現,做了6週善事,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明顯提升,這些同樣適用能善用幫助的人。
「這會引發一連串正面的社會成果︰我們覺得自己變好,意謂著其他人也會更正面地看待我們,而這又會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對彼此友善,」柳波莫斯基說。
助人可以從小事開始做起。譬如給他人一句讚美的話、幫別人開門、讓座給需要的人⋯⋯,用助人的小舉動開啟你的一天,你會發現那天的心情特別美好。
4 清理多餘物品,只留下常用的就夠
清理掉多餘的物品,不但能增加生活空間,身心靈也會更輕盈放鬆。
長庚生技教育訓練處老師廖珠君分享,有次她狠下心來清理廚房,打開所有櫥櫃,把裡面的物品全清出來,花了整整2天。小小的廚房竟堆滿了300件物品,別人送的杯子、太重而用不上的萬元名牌不鏽鋼鍋、紀念盤⋯⋯塞滿了過去的回憶。
為了清理出更多空間,她規定自己把「1週內用過3次的物品放回去」,結果篩選後只剩下50件,她驚嘆:「原來生活裡真正需要的物品很少。」整理完,空間變得清爽乾淨又寬敞,說話還有回音。當下,有種豐盛的感覺,「我滿足了,因為櫥櫃裡裝的東西剛剛好是我需要的,」她說。幾個月後,以前很愛買廚房用品的她,購物慾望減少很多,甚至不大想買。清空櫥櫃,僅留下你常用的物品(1週或半年內),你會發現,心情輕鬆許多。
5 跟孩子活家人閱讀一本書,分享彼此感受
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是菲律賓華僑,剛回來台灣進入慈濟志業體工作時,常有人送書給她,那時她很納悶,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送書?後來進入靜思書軒工作,日日被好書、好話、好人圍繞,她覺得好幸福。
她思考,「如何讓更多人也能享有這種幸福?」因此前進偏鄉中小學,協助設立靜思閱讀書軒,分享她每天都可以接觸到的好書。
書軒是可以安靜閱讀、思考、談心的空間。空間創造活動,試試在家裡布置個適合閱讀的角落,擺上一盞適合的閱讀燈、放幾個抱枕,就像咖啡店的一隅,讓人忍不住想窩在那裡。
暫時放下手機、關掉電視,選本喜歡的書坐下來看個篇章。閱讀讓人心神沉澱,也能轉換上班一整天的疲累,家人彼此聊聊,享受溫馨的家庭時光。
6 用力擁抱、牽手,向家人表達愛
無論是家人、情人或朋友,只要一個牽手、擁抱,就能從中感受到彼此相依相伴的幸福、豐盛。
70多歲的施振榮、葉紫華經常手牽手散步,聊天要牽手、連拍照也十指緊扣,還帶起身邊朋友的牽手風潮。另一對鶼鰈情深的企業家夫妻,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張淑芬夫婦,則喜歡互道晚安及擁抱。
張淑芬覺得,有個能支持、鼓勵你的伴侶很幸福,張忠謀每天都會問她,「晚上要回來吃飯嗎?」如果她說要,隔著電話都能感受到對方的欣喜笑容。她很喜歡擁抱,覺得這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她也經常會抱張忠謀。記者問:「他喜歡嗎?」「喜歡,」她說。人世無常,老來相伴,有個可以說話又懂你的人,要珍惜這種難得的幸福。「當你擁有的時候,不要放掉他,」張淑芬說。
7 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試著找朋友陪伴
當你感覺情緒低落時,「別擔心,就難過吧!」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心理學家福佳斯(Joseph P. Forgas)發現,如果我們願意與無法改變的事情共處,在這種接納狀態下,比較容易面對憂鬱、壞情緒與悲傷,自我調適比較快。
姚黛瑋深有所感。2019年5月,姚黛瑋的弟弟猝逝,不久前她才告別相處16年的黃金獵犬狗兒子。兩個摯愛離開,接連打擊讓她一度難過到想要輕生。「我沒辦法Hold了,我告訴朋友我需要他們,」姚黛瑋說平常自己不會求援,但一下子失去那麼多,真的很難過。沒想到求救訊號發出,弟弟的同學、平常跑馬團、練三鐵的朋友,都來陪她。她也事先說好:「靜靜陪伴就好,不要勸我,也不必多說。」痛痛快快地哭了整整2個月,結果,悲傷恢復的狀況比起之前失去父母快很多。
「給悲傷難過一點時間,」她強調,難過、憂傷、心碎等情緒來襲,不必急著壓抑,也不用想著如何加油、快快走過。
不妨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發洩,找朋友陪伴、正常抒發,慢慢就能回到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