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空氣汙染議題頻頻引發討論,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每年700 萬人死於空氣汙染;每8 個人中就有1 人是因為空汙死亡。不只是肺癌、肺阻塞等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中風、失智、各種癌症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都與空氣汙染息息相關!生存就勢必得仰賴的「空氣」,如今變成可能奪命的殺手,我們又該如何自保?
▲蘇一峰醫師。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據衛福部統計,國內包括肺、氣管及支氣管癌患者數量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對此,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表示,肺部重症病患增多,代表這些疾病目前較難控制及治療,並不像感染症及慢性病,隨著醫療的進步,都有較多的藥物及措施能治療或預防。
不只在台灣,全世界罹患肺部疾病的人口愈來愈多,大家認為的原因就是「空氣汙染」,他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世界80%的空氣汙染都集中在亞洲及非洲,引發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導致很多死亡。「台灣就在亞洲,所以很難避免的會被這些疾病影響。」
「其實空氣汙染一直都很嚴重,只是這5、6年來大家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而已。」天空灰灰的,以前大家可能以為是「霧」,但近幾年意識到其實是「霾」。
呼吸道疾病是從小養成的
蘇一峰醫師指出,吸進髒空氣,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是很長期的,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問題。他說明,較年輕、反應好一點的人,面對不好的空氣反應可能是咳嗽或清清喉嚨,但若是老人家或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人會更敏感,開始感到胸悶,這些都是急性的症狀。
除了急性的身體反應外,空氣汙染其實是從我們孩童時期就開始侵略,引發一連串慢性症狀。蘇一峰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加州的研究,改善空氣品質後,孩童的肺功能全部都增加。
「呼吸道疾病是從小養成的,很多人從小吸不好的空氣到大。」蘇一峰醫師說,曾有研究顯示,台北市學齡前兒童有氣喘的比例,這20、30年來增加了10倍。現在國小的學童,每5個就有1個是氣喘兒,每3個就有1個鼻子過敏,這些都肇因於環境汙染。汙染物被吸進體內後,身體免疫細胞沒辦法處理,就會發炎造成過敏,開始氣喘、鼻子或皮膚癢等等。
肺癌成新國病,女性比男性更易得
此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咳嗽、清喉嚨」的習慣,蘇一峰醫師認為,原因就在於我們生活在空氣不好的環境中,但這種習慣對身體而言不是好事,因為總是咳嗽或不斷清喉嚨容易讓肺功能變差,另外還有一個不得不謹慎面對的壞處。
「輕咳的習慣會讓人難以在早期就察覺肺癌,」蘇一峰醫師進一步解釋,肺癌的早期症狀就是咳嗽而已,若是一個人從小就咳到大,第一時間並不會察覺任何異狀。
肺癌蟬聯全球癌症死亡率冠軍多年,蘇一峰醫師回應,很大的原因是肺癌早期很難察覺及診斷。早期症狀只是輕微咳嗽,病患常常不自知,就容易拖延黃金治療時間。「當你開始會喘、咳嗽有血或體重減輕時,通常都已肺癌晚期了,」他表示,台灣的肺癌病人當出現不舒服症狀來就診時,10個只有3個能開刀,但3個開完刀後可能還有2個會復發,最後痊癒的僅剩1個,「真的是九死一生。」除了初期症狀難判斷外,肺癌還有一個棘手處,「它很容易早期轉移,」蘇一峰醫師分享,曾有年輕的肺癌病患一開始腫瘤只有2公分,有機會手術治療,但很快就發現腫瘤已轉移至腦部。「如果不在腫瘤只有1公分時手術移除,當它多了1公分可能就沒機會了。」
肺癌人數增,不吸菸也中獎
國內肺癌患者人數也逐年升高,儼然成為新國病,但許多患者終生都不曾吸菸,尤其是女性患者。蘇一峰醫師指出,長期吸入髒空氣就等於在吸致癌物,若是身體條件較差的人就容易「中獎」。
「而且女性對空氣汙染的感受度更強、更敏感。」蘇一峰醫師說,曾有研究發現,當女性與男性吸相同的菸,女性罹肺癌的機率是男性的5至10倍;臨床上也有許多案例是太太長期吸入先生的二手菸而罹患肺癌,但吸菸的先生卻沒事,「同樣的,當大家都在空汙之下,女性就可能較容易得肺癌。」
十大死因都與PM 2.5 有關!
空氣汙染對我們的影響深遠,蘇一峰醫師認為,比起食物或水汙染,都還能盡量選擇與避免,空氣汙染卻很難,因為它會擴散,「外面空氣不好,就算你在家也會受影響。」
我們平常面對的汙染源有很多,包括火力發電廠、工廠及交通車輛造成的汙染。另外還有家中的灰塵、塵蟎;習俗活動中的燒香、燒金紙;香菸造成的二手菸、三手菸等等。
而這些汙染中幾乎都包含細懸浮微粒,也就是我們近幾年常在新聞中聽到的PM2.5(particulate matter), 這些近乎隱形的懸浮微粒,小到足以穿透呼吸系統,並負載重金屬、戴奧辛,以及病菌等,直接到達胸腔、深入肺部。
「PM2.5進到你的肺後,有一部分是無法再排出來的,」蘇一峰醫師說明,因為肺臟是濕潤的,PM2.5進去後一部分可能就溶在肺泡液體中,每天都沉積一些,久而久之,肺泡就如同臭水溝一般,充滿著無法分解的垃圾,而此時體內的巨噬細胞(白血球的一種)就會來幫我們撿垃圾。
蘇一峰醫師分享臨床經驗,透過支氣管肺泡的沖洗術,發現許多患者的巨噬細胞都吞下無法分解的碳顆粒。巨噬細胞的功能是消滅細菌,也就是吞下細菌並溶解,但對於化合物、重金屬等無機物都無法處理,只能堆積在一旁,但此舉就會讓巨噬細胞的免疫力降低,「我們還看過巨噬細胞爆炸、死在一旁的,」蘇一峰醫師說明,這樣造成的生理表現就是肺臟不明原因的發炎、感到喘等等。
吞入太多無機物的巨噬細胞還會讓身體發炎,「巨噬細胞會進入血液循環,等於是帶著汙染物全身循環。」蘇一峰醫師進一步解釋,生病的巨噬細胞不僅無法抵抗敵人,還會釋放發炎物質,刺激血管硬化。
空氣太差別在戶外運動!日常抗空汙這樣做
雖然空氣汙染幾乎無所不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有自保的方法。
❶戴口罩
蘇一峰醫師透露,自己是「口罩族」,出門口罩是從頭戴到尾,主要是因為空氣品質實在不佳,雖然口罩防護力有限,只能抵擋至四成的汙染,但還是有一定效果。
蘇一峰醫師建議大家平日戴醫療外科口罩就行,不要戴棉布或不織布材質的口罩,因為完全無法抵禦PM2.5,過濾微粒效果差,也不防水,對於直徑小於5微米的顆粒無法阻擋,多半只能擋風保暖及隔絕灰塵。
❷空氣清淨機
蘇一峰醫師也建議家中可放一台空氣清淨機,可降低三至五成室內PM2.5的濃度。而室內外空氣會互相流通,沒辦法抵擋外面的髒空氣進入,因此若能將室內濃度降至一半已是不錯的狀態,至於機型的選擇則可視室內坪數及機器功能決定。
❸ 挑對時間、地點運動
台灣近年興起路跑、馬拉松風潮,但當心挑錯時間跑,可能不僅與運動帶來的好處抵銷,甚至還對身體有害。
蘇一峰醫師提及,很多人不看空氣品質,紫爆時仍出門跑步,「這跟自殺不是差不多嗎?」他強調,我們一天的呼吸換氣量有1萬公升,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髒汙超乎想像。
至於在什麼時間、哪個地點運動比較適合?蘇一峰醫師回應,可改成在室內運動,如果要在室外則建議選擇空氣較好的地方,例如:公園,才不會還沒獲得運動的好處,反而傷了身體。
以往我們覺得打呼、打鼾沒什麼大不了,但現在漸漸發現它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很重要的慢性病。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睡覺時常常吸不到氣、睡到一半又被打呼打斷,所以他們會長期睡不飽,身體更一直處在缺氧狀態,久了就會發炎,引發心血管疾病。
有很多病患睡到一半會突然心律不整、心臟停止就增加猝死的機會,甚至突然心肌梗塞;患者中風、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也是一般人的3 至4 倍。另外,臨床上有些人高血壓一直找不到原因,結果打呼問題一解決,高血壓就不藥而癒,可見對身體的影響挺大的。
東方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比例較高
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亞洲國家特別嚴重,以前我們都認為胖的人比較容易打呼,但後來發現亞洲國家很多人明明都不胖,但卻有中度或重度的呼吸中止。
其實原因出在我們的「頭骨」。亞洲人的頭骨比西方人來得小,所以我們的下顎骨有點向後縮,造成我們的呼吸道、口咽的容量也比西方人還要窄,原本空腔構造就比較小,再放上舌頭、咽喉、其他軟組織等,剩下的空間就變得更小了。東方人明明肥胖的比例少,但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卻比較多,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而在台灣,女性到中年大概一成、男性到中年可能三至五成都有相關的困擾,比例其實滿高的,可能有一兩百萬人有這個問題,甚至超過!
但這些潛在人口幾乎都不會來看病,因為這是一個可被忽略的疾病,很多人會覺得睡不飽就再多睡一點,或強打起精神去上班,並不曉得它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大部分人會選擇不管它。
惡劣生活習慣導致打呼
有些惡劣的生活習慣會導致打呼疾病,例如常喝酒、常吃安眠藥或肥胖。前二者會讓喉嚨的肌肉失去張力,一躺下來呼吸道就扁了,會造成很嚴重的呼吸中止症。
如果大家一開始不想就醫,也可以嘗試從改變生活型態下手,例如:減肥、少喝酒及少服用安眠藥、肌肉鬆弛等藥物,並多運動保持肌肉的張力及活力,執行一段時間後觀察身體是否有改善。假如症狀都沒有好轉,而且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度仍維持在中度以上,我就會建議大家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進行治療。
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如何治療,臨床上有外科或內科的方式可供患者選擇。外科可以動手術將喉嚨附近的軟組織、扁桃腺清一清;有些人甚至會整形,將下巴骨頭打斷後拉出來再接回去,藉此增加空間。
若是不想開刀,內科的治療方式則是給患者戴上呼吸器,在睡覺時使用。呼吸器會吹開患者塌陷的呼吸道,輔助患者吸氣。我有很多病人使用後都說可以睡得比較安穩,白天也變得更有精神。許多人一戴就是好幾年,還捨不得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