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新「膝」望!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有解?

經過多年研究後,呂紹睿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提出不同於醫界普遍觀點的意見,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自然老化」,而是膝蓋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相互產生「內側摩擦現象」所造成的疾病,有治癒的可能。

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五○%有膝痛的困擾,而「退化性膝關節炎」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原因,患者的膝蓋有反覆性的疼痛、緊繃或腫脹等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提到,退化性膝關節炎對生活品質的長期影響,是非常大的。曾有患者告訴他,膝蓋疼痛嚴重時,令人痛不欲生,有持續雞啄或刀割的感覺;有時半夜痛醒,無論擺什麼姿勢都無法入睡。他也提醒,「中老年人一旦無法自由活動,運動量減少,就會慢慢影響心肺功能;活動能力一旦受影響,肌肉會快速萎縮,成為惡性循環;出門老跟不上別人腳步,就愈來愈不願出門,影響人際關係;個人身心受創,全家都會受影響。」

退化性膝關節炎

來自「內側摩擦現象」

 

醫界普遍認為,熟齡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因為「老化」所導致,而自然退化的膝蓋軟骨,一旦破壞就無法再生。根據這樣的認知,醫學界標準的建議療程,就是進行復健、使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如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如玻尿酸),或是之後再進行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注射,最後一步則是置換人工關節。

但是呂紹睿經過長期研究後,提出不同的見解;他認為,膝蓋內普遍存在的內側皺襞,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的「內側摩擦現象」,是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重要原因。而因為「內側摩擦現象」導致發炎,所引發的疼痛、緊繃、卡住無法使力或腫脹等典型症狀,就稱為「內側摩擦症候群」。

所謂「內側皺襞」,是每個人出生就有的構造,是膝關節滑膜囊在發育過程中,沒有完全退開所形成,外型有如衣服的皺褶,年輕時薄如半透明的蟬翼,柔軟如絲瓜。但隨著年齡增長,膝蓋經過每年平均百萬次的彎曲伸直後,「內側皺襞」會不斷受到軟骨摩擦或夾擊,開始纖維化、失去彈性且變硬, 甚至磨損、發炎,變得像菜瓜布般粗糙,並持續對關節軟骨造成摩擦傷害;而發炎的「內側皺襞」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腐蝕軟骨,軟骨被破壞後形成的碎片,會造成更多摩擦,導致軟骨破壞加劇,走向被大家誤認的退化之路。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

分期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

 

呂紹睿也強調, 膝蓋軟骨其實一直在新陳代謝,破壞後是有機會再生的。「既然內側摩擦現象造成軟骨損壞,那麼,設法減少或是除掉摩擦現象,被破壞的地方,自然就有機會慢慢長回來了!所以我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並非老化,而是一種長期被忽略的疾病,有機會治癒!而這樣的觀點,也讓我們的患者充滿希望。」他說。


呂紹睿表示,患者因膝痛就醫時,會先進行完整的X光片檢查,並在評估膝關節整體狀況後,依軟骨破壞的嚴重程度,分為五期:第一期,X光片還看不出軟骨的異常,但若以關節鏡檢視,能看到原本平滑的軟骨表面,已產生變化;第二期,X光片已能看出軟骨變少,關節間隙也因此變窄,在關節鏡檢視下,可明顯看出軟骨表面的變化;第三期,X光片可看到軟骨磨損已超過一半,並長出骨刺(關節旁的韌帶,因軟骨磨損而逐漸鬆弛,為了維持關節的穩定,自然會長出骨刺來支撐);第四期,軟骨已完全磨損,關節間隙完全消失,骨刺增多;第五期,關節嚴重變形、因韌帶鬆弛而不穩定、失去行走功能。

針對這五個病程分期,呂紹睿根據多年來對「內側摩擦現象」的研究,提出「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進行全方位的整合治療;第一及第二期採用「保守治療」,主要是讓患者及其家人建立正確觀念,了解這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並非自然老化,教導與追蹤患者,改良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以及包括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軟組織伸展之居家保健運動;第三期是關鍵期,多數患者會需要進行「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移除關節內不正常的摩擦現象、清除發炎組織、微調軟骨間鬆緊度,以減輕關節內壓力,讓軟骨有良好的環境修復、再生;倘若已拖延至第四或第五期,就必須置換人工關節了。不過,與一般做法不同的是,手術時會一併處理內側皺襞引起的相關病變,稱為「精準人工關節重建手術」,可有效降低傳統人工關節置換的術後不適。

做好日常保健

避免大幅度彎曲膝蓋

 

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膝關節保健?呂紹睿說,事實上,人體膝關節有完美的自我保護機制,膝蓋彎曲在三十度以內,例如走路或跑步時,軟骨間只是相互滾動,並不會產生具有破壞性的摩擦力。「中老年人最適合的運動就是健走,走路時產生的間歇壓力,對於膝蓋軟骨的新陳代謝是有幫助的。所以,不要因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就減少或停止走動。」呂紹睿說。

不過,彎曲超過三十度後,軟骨間會開始有互相滑動的摩擦現象;超過六十度後,就會產生摩擦力,並可能破壞軟骨的滑動了。另外,呂紹睿也提醒,根據他對「內側摩擦現象」的研究,中年後,由於內側皺襞可能已經纖維化,儘量不要從事讓膝蓋彎曲超過五十度的活動,超過這個「關鍵五十度」,軟骨就可能會被內側皺襞產生的壓力破壞。

因此,自我保健的主要原則,就是避免非必要的膝蓋重複彎曲,若是非得彎曲,要注意彎曲時動作放慢,彎曲的時間也不宜過久。

以下是減少「內側摩擦現象」,日常生活自我保健的一些例子:

一、盡量避免爬樓梯、爬坡:如果非得做這些活動,注意讓膝關節保持微彎,避免彎曲伸直的重複動作。

▲平常盡量避免爬樓梯。

二、膝痛時,盡量避免膝蓋彎曲必須超過五十度的運動,例如騎腳踏車:如果要騎腳踏車,盡量調高坐墊,可減少膝蓋彎曲角度,並牢記「用力踩,輕鬆縮」的口訣,以避免內側皺襞在彎曲縮回時被夾擊。

三、注意泳姿:游泳時游自由式,比起需要重複伸直彎曲下肢的蛙式,更不傷膝蓋。如果只會蛙式,要注意「快踢,慢慢縮回」的原則,以免屈膝時,夾擊內側皺襞,增加摩擦現象。

四、上班族要避免屈膝久坐:膝蓋長時間彎曲九十度,會造成內側皺襞腫脹發炎,而加重「內側摩擦症候群」的症狀。最好能每隔三十分鐘變換姿勢、伸伸腿或起身走走。

五、進行任何「坐」或「蹲」的動作,切記要慢:動作緩慢,能避免內側皺襞突然受到膝蓋骨夾擊。熱身時所做的深蹲,或瑜伽、坐禪的盤坐,雖然膝蓋必須極度彎曲,若能注意緩慢進行,避免夾擊內側皺襞,就不會傷到膝蓋。

▲做熱身運動的時候緩慢進行,就不會傷膝。

另外,呂紹睿也設計了一套非常方便、包含三組簡單動作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操」,讓一般民眾或有慢性膝痛的患者,用於日常保健,減輕疼痛,避免膝關節退化。第一組「直抬腿運動」,可強化大腿股四頭肌,穩定膝關節,
降低軟骨受傷的機會;第二組「抱膝運動」,可維持膝關節彎曲能力,並增加靈活度;第三組「壓膝運動」,則可維持膝關節伸展能力。示範影片可於大林慈濟醫院官網衛教影片下載,或於網路以關鍵字搜尋「認識退化性膝關
節炎日常生活保健」影片…閱讀更多

Life Plus 熟年誌2017年5月號

本文摘錄自‎

退化性膝關節炎新觀點

Life Plus 熟年誌

2017/5月號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