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大事的基礎:細節做好做透、持之以恆
臉書(Facebook)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每天都穿相同款式的灰T恤與連帽外套,利於節省時間;蘋果(Apple)共同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喜歡在散步之餘,談論嚴肅議題,激發更多產品創新的靈感……。這些大老闆們的「趣事」,你或許曾經聽過,也想效法,試試看是否能像他們一樣,找到更多創意、節省時間,做一番有意義的事。
事實上,成功者之所以能有一番成就,並非因為他們擁有某些習慣,而是習慣背後的意義,這些生活特性看似很小,但正是連「小細節」都堅持做透、持之以恆,才能完成大事業。美國著名籃球教練約翰.伍登(John Wooden)就說,「小事造就大事,這個觀念至關重要。」
根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報導,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尼古拉斯.布魯姆(Nicholas Bloom)研究全球1萬2000家知名企業,發現成功經理人都很在意細節,確保所有環節不出錯,才能展現最好的成果。
Tips 顧好小事,才能成大事;鉸鏈雖小,開關大門還是得靠它運作。
基礎打好,才能往上蓋房子
知名慈善家克萊門特.史東(Clement Stone)曾說,鉸鏈雖小,開關大門還是得靠它來運作;同理,某個小齒輪失靈,可能會導致整台機器故障。
細節決定成敗,也是所有事情的基礎,做好基本功只是基礎,想成功就要做得更好、更特別;做好細節,還可以帶給我們自己成就感。《儀式的力量》指出,當你用心執行,確實做到,會帶來心靈的滿足。舉例來說,美國潛能開發大師東尼.羅賓斯(Tony Robbins)低潮時情緒憂鬱,他只做了一件事:每天寫日記,不斷描繪人生理想,並設定期限目標,藉由這個生活細節,回顧、檢討每天該做的事,持續追求進步,讓他成為世界知名的指導教練。
從小事培養堅毅心智,潛移默化中改變行為
細節很重要,但如何不「忽略」它,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你得把這個信念,融入在你的生活態度裡。當我們學習成功人士的某些工作習慣或生活細節後,應採取實際行動,而非停留在「這些觀念很不錯」的思考。
指導過上萬名上班族及企業經營者培養習慣的日本習慣化顧問公司董事長古川武士表示,人類大腦有著好逸惡勞的特性,維持固定狀態是大腦的生存本能,「變化」則會被視為是一種威脅,所以大腦會為了保持舒適的現狀,抗拒改變。這也是為什麼你常常信誓旦旦想養成一個新習慣,卻總是失敗收場的關鍵原因─大腦對於新行為抱持強烈警戒心,而且十分排斥。
我們該如何養成新習慣?《驚人習慣力》指出,大腦雖然抗拒變化,卻能接受緩慢、穩定的改變,這就像要你的個性和生活在一夕之間改變,你可能會不適應,大喊不可能,但如果是潛移默化地改變,反而變得合理又能讓人接受。
因此,不要規畫短期之間改變一個反差甚大的行為,而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改善,你就不需要耗費大部分心思與大腦交戰,而是可以只出一點力,就能做出正確的行為。
習慣養成時間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維持動力
理解大腦有抗拒改變的特性後,更多人好奇的就是,要養成一個習慣,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完全戰勝大腦對變化的抵抗?
大家可能很常聽到「建立習慣要21天」的說法,這其實是來自美國整形醫師麥斯威爾.馬爾茲(Maxwell Maltz)的主張,因為他發現截肢病患需要花21天習慣殘廢的身體,故提出了「適應任何生活變化要花21天」的看法。
實際上,關於養成習慣的所需時間,最常被引用的研究資料是2009年所出版的《歐洲社會心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Scocial Psychology),由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學者菲利帕‧蘭利(Phillippa Lally)所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要養成一個自動自發的新習慣,每個人需要花的時間差異非常大,從18天到254天都有,主要原因就在於每種習慣的養成難易度不同,所需時間自然有落差。
舉例來說,要養成每天喝一杯水的習慣,的確是21天就能做到,但是要養成每天做100下仰臥起坐,對於日常行為產生的變化相對較大,因此大腦的抵抗程度也會增強,可能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培養,成功的機會較大。
你仍然可以規畫在21天或30天養成習慣,但你更需要明白,培養習慣需要的時間長短要視習慣的種類而定。值得慶幸的是,習慣慢慢建立起來的徵兆是「抵抗力變小」,也就是說,就算你連續80天仍未養成每天做100下仰臥起坐的習慣,到了第81天,要你繼續做下去仍是比第一天來得容易許多。
只要你心裡希望能成功建立這個習慣,要花多久時間反而不是重點,關鍵在於你能辨識出自己的行為開始習慣化,並確保自己能維持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成就大事的基礎:細節做好做透、持之以恆
經理人特刊
2019/第2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