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訓 扎根印尼【封面故事-經貿透視】

到印尼實習的學生都說印尼跟原本想的不一樣,這反映出臺灣普遍的困境,對印尼了解有限,印尼也不認識我們。但在新南向「以人為本」的精神帶領下,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國家雙邊合作及人才資源互補計畫推動,臺灣印尼交流可望逐漸深化。

本期封面故事,採訪前往印尼實習的大專院校學生,他們是引領更多學生南進的種子。同時,臺灣的大學以專業吸引印尼生來臺留學、受訓,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是最好的示範。在印尼則有臺商成立訓練中心,打響臺灣技術實力。

語言是溝通的首要「技能」,臺灣人學習印尼語的風氣和印尼人學華語的熱潮,可以從外貿協會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國際企業經營班和雅加達臺灣學校的報導中窺知一二。未來若想前進印尼淘金,亦可參考臺商在印尼的創業故事。
扎根工夫準備好印尼築夢沒煩惱

新南向政策「以人為本」,推動人才交流,而印尼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各種專才,除了鼓勵臺灣學子走出去,更應擴展臺印雙邊教育合作平臺,達到雙贏互惠。

文■王詣筑 圖■達志影像

印尼2017 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5.19%,吸引國人前往投資、就業。
在新南向政策下, 臺灣要如何與印尼攜手互榮? 印尼台灣工商聯誼總會總會長賴維信讚許「以人為本、雙向多元」的原則。他表示, 臺灣人力素質較佳,像倒三角型,印尼目前較缺乏中高階管理人才,像正三角形。雙方若能截長補短,彼此的需求就能互補。

新南向人才交流雙向多元為原則

人才交流是新南向政策四大工作主軸之一,為此,教育部規劃一系列的交流計畫:教育產業、專業人才雙向培育;擴大雙邊青年學者及學子交流;擴展雙邊教育合作平臺等。

換句話說,過去以吸引外籍生來臺就讀為主的教育產業面向發生轉變,現在不只吸納,更要鼓勵臺灣學子走出去,人才的培育合作更為雙向且多元。

舉例來說,2017 年首度舉辦的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藉此讓學生了解實習國家的政經社會文化背景,增加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結合。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文藻外語大學等校皆獲得補助,送學生至印尼中爪哇與東爪哇一帶實習。

印尼文化經貿人才專班也應運而生,去年由逢甲大學中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首次舉辦,課程內容包含印尼語、經貿課程及實務等,成績優異的學生獲得前往印尼企業見習的機會。

另外,新南向公費留學在去年底放榜,共有九名學生錄取。教育部也研議放寬留學獎學金受獎生,未來將有更多臺灣青年學子可選擇至東南亞、南亞知名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

同時,國內大專院校與東南亞、南亞等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變得更為密切。例如,護理大學長期為印尼培訓護理師、助產師提升其專業職能,在臺灣連結(Taiwan Connection)計畫推動下,去年9 月成立「臺印健康照護教育聯盟」,擦亮臺灣健康照護教育品牌。

PT. BUANA MAJU SELARAS執行董事賴珩佳對人才交流的方向表示肯定。她指出,教育是必須要做的事,如此才能源遠流長,雙方若能增進對彼此的了解,感情也會趨於深厚,未來交流互動將能更為親切與密切。
事實上除了教育部相關計畫,2014 年起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推動貿易小尖兵新興市場海外實習計畫,已有近500 名學生參與。其中,高達97%學生認為海外實習有助於對新興市場的了解,近80%的學生畢業後願意外派至新興市場國家工作,顯示「走出去」確有其效益。

印尼台灣工商聯誼總會總會長賴維信希望成立人才媒合平臺,解決勞雇雙方之需求。
勇闖印尼關鍵克服語言文化差異

根據貿易小尖兵海外實習計畫調查,願意外派新興市場工作的學生比例頗高,若學生有興趣赴印尼市場工作,該具備哪些能力呢?臺灣人有沒有什麼優勢能勇闖印尼?

臺商不約而同的提到語言能力。賴維信說,生產線上可能不需要溝通,但是管理時就會需要,因此來到印尼工作,最直接的障礙就是語言的隔閡。

不過,GREENPRO 總經理吳英傑認為,語言能力雖然重要,但會有「時間的寬容性」,長期在當地生活,說當地語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確實,不少臺商沒受過正規印尼語教育,卻能與當地人流暢溝通。賴珩佳分享自身學印尼語的經驗,她的印尼語都是在與同事互動中一點一滴學起來的,她認為學會印尼語對工作、生活的便利性都大大的加分。

語言問題看似容易被克服,但文化的部分可就需要更多的體諒。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曾有印尼人說「可蘭經是藥」,顯示人民生活與宗教緊緊相依。因此,一天五次的禮拜還有齋戒月,都是印尼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說起文化差異,已在印尼生活16 年的賴維信表示,「文化沒有對跟錯,你怎麼知道你的生活方式一定比別人的好。對於不同的文化最好能做到互相欣賞,最少也要互相尊重。」

臺灣人力素質佳,只要做好準備,到印尼發展有機會。
臺灣人力素質佳溫和積極有效率

文化的差異也反應在人民的整體特質上。有人認為印尼人工作沒效率、動作慢,做事缺乏SOP。吳英傑說,如果把印尼人和臺灣人相比,臺灣人相對比較主動積極且有效率。

Rocketindo 執行長劉仕豪表示,臺灣人力素質的CP 值非常高。看看便利商店的店員就知道,他們要收帳、收包裹、煮咖啡,具備多功能,但在印尼這樣的人比較少見。而這是臺灣人能在印尼生存的關鍵。

臺灣人的好臺商最知道。賴珩佳表示,臺灣人有創意又聰明,又相對厚道。賴維信也深表同意,臺灣人從DNA 裡展現出來的是溫和有禮的應對進退,且在工作上守紀律,尊重自己的職位、同事與上司。

知己知彼找機會印尼扎根第一步

但是光有這些可能還不夠。曾在印尼金光集團集偉化學紙業工作19 年的PT. UFON NANOCHEMICAL Corp. 總經理何紹旭講得直白,「凡事都有競爭,更何況是賺錢,若沒做好準備,只是聽說印尼市場大就來,恐怕會敗興而歸」。

他舉例,曾有臺灣人想到印尼投資開設牛肉麵店,準備了新臺幣50 萬元打算進軍印尼。「先不提一些文書、證照所需的花費,在生活習慣上印尼人其實不喝熱湯,湯量也不過半碗,這些都是眉角。」

何紹旭建議,有興趣來投資的人可以先參考當地臺商的經驗,實地前往對方的公司、工廠觀摩;若是大學畢業生,不妨直接來印尼就業,了解這邊工作的環境、水準,說不定還能看到其他的機會。

而目前印尼什麼人才最缺乏呢?賴維信表示,在印尼從事內銷的臺商最缺乏經營與管理的人才,職位從中階到高階幹部都有需求;劉仕豪觀察,程式設計師在印尼頗吃香,且工作較不受語言限制。

吳英傑指出,印尼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各種專才,因此不論是哪方面的人才,只要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並發揮臺灣人正向的特質,都有機會在這塊土地商獲得豐碩的果實。

至於在人才的媒合上,賴維信期待,未來能集結眾人之力,成立具有公信力的媒合平臺,讓有徵才需求的臺灣廠商或想到印尼闖蕩的臺灣人,都能在這個平臺上各取所需…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488期

本文摘錄自‎

人才培訓 扎根印尼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18/3月第4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