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明年恐陷衰退?用3招打敗不景氣
「不景氣」已經成為談到台灣經濟時必選形容詞,但台灣經濟研究院專家孫明德認為,真正的不景氣恐怕明年才會真的到來。對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自己,等待景氣回溫時,才能抓住機會反轉。
▲孫明德認為,景氣波動是正常現象,對工作人而言,當市場沒有明顯投資標的時,更應該投資自己,最忌隨波逐流,隨意更換職業或產業。
「明年的景氣會好嗎?」許多人遇到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時,常會這麼問,「大家所謂的景氣,大體上是三個數字,成長率、薪資與失業率,」他分析,從2000年到2012年的平均年成長達到4%,現在還有3%。
只是,未來一年的經濟表現,恐怕會讓不少上班族心涼半截。台經院預測,2019年經濟成長率預計落在2.2%,如果中美貿易戰擴大,恐怕還會落入「保二」困境。孫明德分析,當經濟成長放緩,股市表現也不會太好,公司營收獲利如果不如去年,失業率與無薪假人數將是明年重要觀察指標。
中美大戰,外銷、內需不樂觀
「從1990年到現在,台灣的景氣每30個月從谷底到高峰,再花12個月從巔峰到谷底,」孫明德歸納,換句話說,「當讀者打開這本雜誌時,可能已經進入這為期12個月的下滑期。」
如果把台灣的經濟景氣分為外銷與內需兩個面向看,從目前局勢觀察,恐怕都難有正面期待。「今年下半年,外銷開始往下掉,因為中美貿易戰、蘋果產品銷量不佳,因此電子、原物料與機械設備三大塊,第四季可能都不會太好,」孫明德比喻,「對於在科技業,或是出口相關產業工作的人,過去經歷過春天、夏天,現在可能要準備入秋了。」
內需部分呢?「台經院調查發現,製造業在2019年最怕貿易戰與原物料價格上升,因為這會拉高成本,」孫明德說。不過,製造業之外,更多人在服務業工作,例如餐飲、觀光與零售業,「這些產業最關注的就是兩岸關係,陸客流失確實讓他們這兩年不好過。」
加薪難、投資環境更不看好
大體而言,2019年的經濟景氣恐怕不如今年,「企業的營收獲利如果不好,那麼薪資恐怕也不能期待。」
但談到薪資,孫明德話鋒一轉,坦言即使經濟成長率再好,薪資恐怕也難有顯著成長。「在1960、70年代,經濟成長多少,薪水就加多少。但2000年後,這些數字都是虛的,」孫明德說得直接。
景氣早與薪資成長脫鉤,因為經濟成長來自外銷,但這些外銷商品大多是台灣接單,中國製造。「數字上算是出口,所以對經濟成長率有貢獻,但是薪資加不了——因為根本不在台灣生產,」孫明德指出。
薪資不振,想藉由投資幫自己加薪,孫明德認為也不可靠:「明年股市更不看好:美國聯準會(Fed)持續升息,歐洲央行(ECB)也可能加入行列,吸走原本會湧入台灣股市的熱錢。」受影響的不只是投資人,如果股市買氣不佳,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可能因此面臨挑戰。
縱使險阻在前,但利多也不是沒有。例如,5G時代正式到來,資訊與科技產業已磨刀霍霍。「但在亂世裡,一有風吹草動,市場就非常敏感,」孫明德指的,就是動輒掀起熱潮的各種科技新名詞,例如,風行一時的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AI乃至於5G,「上班族一定要小心,如果對業績有幫助,當然要研究,但理財上不要盲目追趕。」
投資如此,職涯亦然。孫明德搖搖頭說:「我不覺得因為景氣好壞,職涯就必須做什麼改變。」他感慨地說:「我的經驗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會細水長流。」
投資自己,等待景氣好轉
他建議,景氣低迷時,既然市場可靠的標的有限,不如好好投資自己。工作者可從三個方向來發掘自處之道:
轉型: 轉型不是換工作,而是強化現有能力。「西洋棋中的皇后,在棋盤上的功能最全面,」孫明徳說,「工作者應讓自己從西洋棋裡的騎士、城堡,進階成具有跨領域能力的皇后。」
國際化:下棋如果落敗,常是因為被困死在角落。「走到國際,棋盤自然會像有五倍大,不會那麼容易被困住,」孫明德說。包括中國或東南亞,都還是有不少機會。
團隊合作:不只是企業要結盟,個人也應該多與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串聯,相互碰撞。
簡單說,景氣不佳,抱怨或恐懼都沒有用,唯一能做的是不躁進,不盲目投資與轉換職涯。唯有反過來充實自己,累積能量,下一波景氣上來時,才能把握趨勢再創高峰…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