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金只有短暫激勵效果,真正的工作動力來自內在

獎金只有短暫激勵效果, 真正的工作動力來自內在


整理.撰文|林庭安 編輯|劉揚銘

過去有些賣場的供應商,會支付佣金給店員,藉此鼓勵他們幫忙推銷自家產品。對店員來說,努力銷售能獲得一筆優渥獎金;供應商能因此提高業績;但店員推銷特定的品牌,而不是真正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並非好事。然而,身為執行長,你敢廢除這個獎金制度嗎?

百思買(Best Buy)創辦人理查.舒爾茨(Richard Schulze)在1988年取消佣金制度,因為他希望店員能協助顧客找到符合需求的產品。但他也不想因此虧待員工,他把獎金反映在分店的整體績效表現,如果有意做管理職的人,可以獲得更高底薪。他先在新開的7家分店測試新制度,結果採用新概念的分店營業額,是一般佣金制度的2倍,最終完全擴展至其他分店。


工作型態愈困難、複雜,金錢誘因恐產生反效果

《企業初心》指出,現今經濟體系中,金錢誘因已經無法推升績效,「胡蘿蔔與棍子」的獎懲策略,往往適得其反。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讓一群學生挑戰不同類型的題目,為了激勵學生,會根據回答出正確答案的速度頒發不同額度的獎金。結果顯示,當任務愈複雜,獎金愈高,學生的表現反而更差。

這項結果讓許多人無法理解,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多次重複這項實驗,都一再驗證:獎勵會局限人們的注意力與創造力。在從事有創造性的工作時,我們必須跳脫一般框架,表現才會更好。

金錢誘因無法激發最佳表現的原因是,它是為了過去的工作型態而設計。溫斯洛.泰勒(Winslow Taylor)的科學管理認為組織必須設計與目標一致的獎懲機制,來衡量員工績效。在過去生產線的時代,因為任務高度重複,金錢誘因確實能加快生產速度。但如今工作性質已產生質變,《企業初心》作者修伯特.喬利(Hubert Joly)表示,賞罰無法長期改變人類行為,它被心理學家歸類為外在動機,真正的工作動力與熱情源自於內心,是獎勵和懲罰都無法激發出來的。更糟糕的是,這種短期激勵方式,長久下來還有可能把員工心中的火焰吹熄。

喬利回憶,過去擔任電資系統法國分公司的總裁時,有個令人高度期待的合作案,最後卻讓公司賠了錢。後來他意識到,問題出在獎勵機制,因為銷售團隊能從案子賺多少佣金,是根據合約的預估金額,這會讓銷售人員做出過於樂觀且不符合現實的承諾和預測。

誘發員工長期驅動力:使命感、自主權與專精度


在這樣的情況,獎勵措施反而為公司帶來損害。簡單來說,採用績效給薪制要求員工,有可能會讓他們盡可能掩藏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主動尋求協助與改善。《內在驅動力》強調,按績效發放薪資是當前最普遍的短期驅動力機制,但正面、高品質的工作驅動力,主要是心理誘因而不是津貼誘因的作用。所謂的心理誘因,也就是「內在驅動力」,是由3個面向組成:使命感、自主權與專精度。

「使命感」是指清楚自己的行動如何幫助與服務他人;「自主權」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行動力改善現況;「專精度」則是表示不斷自我精進,朝更好的自己邁進。把人生想像成一趟在印度的公路之旅,「使命感」是你的終點;「自主權」就是方向盤;「專精度」代表成為更優秀的駕駛,讓你能應付路上的突發狀況。

當你開在想要的道路上,無論車上有多少人想指揮你,或是外面有不時竄出的嘟嘟車、摩托車、乳牛,這趟旅程本身就是令人滿足、收穫滿滿的過程。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2/12月 第217期

本文摘錄自‎

獎金只有短暫激勵效果,真正的工作動力來自內在

經理人月刊

2022/12月 第2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