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的人蘊藏著我們成長的契機

所有的人格特質,無論好的、壞的,都有其優勢,端看場合與時機還有目的來發揮,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撰文/劉煥祥 圖片/Freepik
討厭心理學

我們都遇過討厭的人,某些人是實際上造成困擾或傷害,討厭他們是正常反應,這份感覺也在警告我們要小心和遠離。然而,另外有些所謂「討厭的人」,現實上明明沒有對我們造成傷害,但怎麼就是覺得不對盤、看不順眼、還很輕易踩中我們的地雷?我們心裡產生了不悅和討厭的感覺,分享給親友聽,親友可能還納悶,為什麼討厭他們呢?

天天看不順眼討厭下去,真的會內傷。但要如何降低那份反感呢?與其降低,不如轉化。這還是得回到內在,看看我們哪個部分被勾起了。

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為何會討厭一個現實上沒有傷害我們的人呢?這往往是自身的「陰影」被擾動了。成長經驗裡,我們將某些不允許自己擁有的特質掃入了陰影。現在看到了別人大剌剌地展現我們不能允許自己擁有的那些面向,當然會喚起我們的厭惡感。正因你討厭自己那部分,連帶也想打壓別人。換句話說,不是別人令你生厭,而是你討厭自己的那些部分。

曾經我輔導一名個案小玲,她非常討厭某位「自私」的同學,明明是團體報告,為何那同學寫完他負責的部分就去玩了,不管其他人寫得如何?小玲不只寫自己負責的部分,還會把其他組員寫的部分修改得更好,讓團體報告分數更高。同組組員都覺得她小題大作,每個人把負責分派的部分做好就可以,何必生氣呢?

小玲跟我提到那位「自私」的人時,越講越氣,眼睛都冒血絲了,我順著她的情緒談下去,接著就慢慢浮現她成長的故事了:她是長女,下有三位弟弟妹妹,家境不算好,她從小就要姊代母職,擔當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父母由不得她說不,這讓她往後的人生形成一個慣性:一見到責任就要一肩扛起,不論是自己的還別人的,願意或不願意的。因此,當她看到某人只顧好自己而不顧別人,便挑起了她多年強迫自己照顧別人的怨氣。

這份討厭,不是新仇,而是舊恨。小玲不允許「只顧好自己」這回事,看到別人「只顧好自己」,怎能嚥下這口氣呢?

討厭的人蘊藏我們成長的契機

榮格認為,沒有討厭的人,只有討厭的陰影。面對討厭的人,持續否定別人,只會加深自己的困擾。陰影不只藏著我們想打壓的部分,同時也蘊藏寶藏,唯有「認回」那些特質,整合到我們內在,才能化解討厭的感覺,接納別人。

延續剛剛那段案例,這段生命故事談下去,小玲慢慢吐露出:「為何他可以只顧自己還被其他組員寬容?那我呢?誰來寬容我?我也想少負一點責任啊!若是我也可以不負責任那該有多好⋯ .我也想要不負責任!」小玲壓力大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因為習慣獨攬一身責任,常常幫同學做事或寫作業,焦頭爛額是她的日常。「我也想要不負責任」是很好的覺察,這讓她領悟:她的壓力是自己給自己的,因為她連別人的責任都搶過來了。

若是能像討厭的人一樣,只做好分內工作,拒絕照顧其他人,可以活得很輕鬆,這正是她需要的。原來,「獨善其身」不是自私,而是「責任界線」:讓大家各司其職,自己不用累垮。允許自己不承擔別人的責任後,她過得輕鬆多了,同學也沒怪罪她不幫助別人。說來奇怪,現在想到以前討厭的那位「自私」的同學,小玲也不再有強烈的反感了,「獨善其身」是優點不是缺點。那位同學起初勾起小玲討厭的感覺,現在小玲反而從她身上學到了紓解壓力的辦法。

好壞特質,都是完整自我的一部分

其實,所有的人格特質,無論好的、壞的,都有其優勢,端看場合與時機還有目的來發揮,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然而有些特質在成長經驗中被壓抑和排除了。愈能接納各種特質,自我愈完整,就愈能靈活處世。反之,否定某些特質時,不但埋下了人際地雷,還失去了特定情況的應變能力。舉例來說,某位個案曾經在學生時代遭遇霸凌,他認定使用「強硬的言語」和「運用權力」就是霸凌,就是壞事。所以他決定絕不這樣對待別人,以免自己成為霸凌者,對人總是客氣得像個下人。

當兵時,他成為班長,只要他出來揹值星,部隊絕對一團亂,因為他希望和士兵平等,不敢命令弟兄,深怕壓迫了別人。他沒有威嚴,叫不動人,大家拖拖拉拉,演練的行程都被耽誤了,落得時常被長官斥責帶兵差勁,弟兄也不會感謝他,因為他拖到大家吃飯洗澡的行程。正因為被霸凌的經驗,讓他否定了我們每人心裡都有強硬的、運用權力的那一面,然而這是領導統御中必要的一部分。若是將來工作後他擔任主管,完全不敢使用權力或適時強硬,他有辦法勝任管理工作嗎?人生某些時刻,真的需要運用權力和強硬態度,不能太過顧慮他人感受,且那也不一定是霸凌,可以用來貫徹正確的事。強硬的語言在某些時刻是必要的,因為沒時間跟每個人慢慢溝通說明。運用權力本身是中性的,濫用才是霸凌,善用才能做事,不用則是無能。
如何從討厭的人身上挖掘寶藏

討厭的人其實藏著我們需要的寶藏,挖掘寶藏後,就可以接納他們,也拓展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在此,我另外舉例,整理出如何從討厭的人身上挖到寶藏的步驟:

1. 承認並接受你討厭某人。尤其是其他人不討厭,唯獨你特別討厭的對象。

例如:我討厭某同事工作表現平平,總是靠應酬和逢迎拍馬討好上司,藉此得到更多獎勵和機會。

2. 找出你和他相反的特質,回想過度使用時,曾出現過什麼問題?

例如:他會逢迎拍馬,我只會埋頭苦幹工作,上司根本不熟識我,不知道我的辛苦,獎賞只留給那些他有印象的人。

3. 中性化或正向描述討厭的特質。

例如:逢迎拍馬→八面玲瓏會做人。

4. 別人的特質,可以帶來什麼好處是你需要的?

例如:八面玲瓏會做人,讓自己的工作表現被看到,被上司信任和喜歡,得到協助和升遷更容易。
  1. 別人這樣的特質,付出過什麼努力是了不起的?

    例如:八面玲瓏不簡單,要適應不同個性的上司,且能維持親善關係,我連尾牙都不想去了,這是他能做而我不想做的情緒勞動。

  2. 想想別人的特質若用在你身上,如何發揮得更好?要提醒自己別誤用。

    例如:如果多和上司交流打好關係,讓他們知道我能做事,會有更多被提拔和獎賞的機會。如此一來我不只能做事,還會做人,與只會做人的同事相比是更可靠的下屬。我學習八面玲瓏,是為了推銷自己的能力和爭取機會,而非只想靠關係走後門。

  3. 如果要實踐這特質,你第一步可以做什麼?

    例如:參加下次的應酬吧,向八面玲瓏的同事討教社交技巧吧!我該多認識他,怎麼我以前都沒認識他就討厭他呢?

    結語:撿回自我的碎片,就不討厭了

    我們的內心存有各種面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丟棄了某些部分。討厭的人展演了被我們丟棄的碎片,就會喚起我們當初丟棄時的反感。然而那些特質就像自我散落的碎片,等待我們認回、撿回和拼回來。以上的步驟,讓我們透過討厭的人整合了那些碎片,接納整合後,討厭的人就不討厭了,因為好的壞的,都是我們的。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3/3月 第543期

本文摘錄自‎

討厭的人蘊藏著我們成長的契機

張老師月刊

2023/3月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