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化兒童」,當父母狀態不穩,孩子該如何自處?

父母情緒不穩,孩子該如何自處?


從我小時候,媽媽情緒就很不穩定,身為長女的我,因此覺得要負起家裡的責任,至今弟妹有任何人生的問題,都只會找我以及父親商量;祖母需要照顧,也是我和父親共同負擔。雖然家裡表面上很和平,但我感覺自己跟母親的心結越來越深。被迫長大承擔家庭責任的過往,讓我內心一直有種沒被滿足的失落,也對始終沒長大的母親感到厭惡。媽媽則越來越像個小女孩,連我們三個小孩跟父親去吃飯都會感到妒忌,動輒發脾氣指責、怪罪其他家人,要所有人配合她的情緒與要求。我不知如何是好,到底該怎麼辦才好……(臺南- K 小姐)
嘗試告知父母真實的感受與限制

閱讀了K 小姐的來信,我不禁想起許多個案的故事,你們有著相同的經歷與感受。若要妳寫一篇關於兒時的家庭故事,將會不經意地發現,母親大多時候未能將眼光放在妳身上,而是沉浸在她個人的狀態裡,也許妳有母親全神貫注地陪伴玩沙、一起前往兒童樂園或辦一場慶生會的記憶,但是她始終未能提供妳連貫一致的照顧。身為長女的妳,即使會尋求父親的幫忙,但妳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仍接收到了母親的無助、無能與起伏的情緒;也因父母親的角色分工嚴重失衡,致使妳不知不覺地由子女的位置走向了照顧者的位置。
目前擔任綜合醫院一般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曾任兒少保護醫療中心臨床心理師、精神科專科醫院臨床心理師與大專院校臨床心理師,服務對象包含兒童、青少年與成年人。

心理學上,我們稱上述的子女為「親職化兒童」,意思是父母親與子女的角色反轉了過來,原屬於父母親角色的職責轉而由子女承擔。親職化兒童被迫比同齡兒童還要早熟,努力成為大人眼中的乖小孩,不只把自己管理得很好,還主動幫忙起家務、照料手足甚至是失能的照顧者。幼年子女本該獲得從父母而來心理與實質的照顧,但角色對調的結果,是子女未能享受身為孩子的自由,壓抑內在未能被滿足的渴望與需求,總是以他人的需求為優先,將自我價值建立在照顧他人,致缺乏穩固的自我認同與自我肯定。
當一路背負著重責的妳,開始具備了獨立的能力,即意味著與原生家庭分離的準備,這對長期處於情緒困擾的母親帶來了不安的擾動,代表著無法繼續依賴的意義。她戴上有色的眼鏡尋找被拋棄的證據,像是K小姐和手足與父親一起吃飯被視為背叛;她因複雜的情結與感受作祟,透過發脾氣來引起關注及釋放焦慮,為此你們感到厭惡、疲憊及無所適從。記住,妳已經擁有覺知的能力,可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改變長久以來的家庭結構:

1.認知彼此是獨立的個體,請各自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以下引自完形祈禱文:「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在這世界不是為了要實現你的期望而活,而你在這世界也不是為了我的希望而存活。你是你,我是我。如果偶然地我們發現彼此,那很美好。如果沒有,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2.重新評估母親的需求,不必急著馬上回應,讓她知道妳的限制,告訴她「這個做不到,如果必須要做,請你聽聽我的看法… …」

3.當母親感受到改變的壓力,以更情緒化的方式來抗議,妳可能浮現「我不再是乖孩子」的罪惡感,但也請溫柔堅定地告訴自己:「這一切不是我的錯!」不要去評斷隨之而來的憤怒,然後重複第二個步驟,重申自己的態度,接著離開當下的情境,避免引發更大的衝突。

4.清楚讓母親明白,妳不再以家庭為重心,請她為自己安排生活。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第498期

本文摘錄自‎

父母情緒不穩,孩子該如何自處?

張老師月刊

2019/第4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