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電視台》引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指出,15%的人為碳排放來自畜牧業,此產業目前也是人類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愛丁堡大學食品安全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說,「從相同蛋白質產量來看,昆蟲養殖僅使用畜牧肉牛8分之1的土地。」
如果以地球的永續經營為目標,改變飲食習慣勢在必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熱帶昆蟲學名譽教授范胡斯指出,畜養蟋蟀產生的甲烷比牛少80%,比豬少8到12倍。

昆蟲難下嚥磨成粉
《BBC》報導,儘管昆蟲入菜在亞洲、非洲地區已見怪不怪,如中國的辣蠍子、肯亞的炸白蟻與印尼的咖哩蜻蜓等。但對西方人來說,昆蟲可能還是難以下嚥,根據歐洲消費者組織2020年的調查指出,僅10%的歐洲人願意以昆蟲來代替肉類。 食品消費者研究員薩加里表示,西方仍無法擺脫昆蟲就是骯髒、噁心的概念。他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昆蟲磨成粉末加在加工食品中,而不是以「原型食物」的方式供應。而在歐洲食品安全局批准後,歐洲部分公司也開始積極投資使用昆蟲,預計歐洲食用昆蟲市場到了2027年將達到46.3億美元的產值。
吃不下給動物吃
而如果民眾仍遲遲無法接受昆蟲飲食的話,拿去餵養牲畜將成為解方。糧農組織研究員克拉克正致力於讓小農自行生產昆蟲,以餵養豬、雞等牲畜。她說,與傳統飼料相比,使用昆蟲作為飼料對環境的成本要低得多。
國際報告指出,世界上大約 17%的食物最後落腳於垃圾桶。她說,如果這些被浪費的食物可作為昆蟲的飼料,然後可以用以餵養牲畜。「這對當地農民和環境來說,將是雙贏的狀況。」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