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量突然暴增,導致血糖忽高忽低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數據顯示,糖尿病發生率在近幾十年來持續增加,這主要受到人口老化、生活方式改變,像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以及肥胖率上升的影響。過去,糖尿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族群,但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年輕族群的糖尿病發病率也逐漸增加。 糖尿病雖然是血糖偏高的疾病,但對全身健康的影響非常廣泛,不僅僅侷限影響血糖而已,還會導致多種併發症,包括心臟、腎臟、眼睛、腦部以及神經系統等等,因此,做好血糖控制,讓血糖維持平穩非常重要。 運動劇烈變化,導致血糖忽高忽低 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一位40多歲男性糖尿病患,平日以胰島素控制血糖,至門診時檢驗顯示空腹血糖212mg/dl(控制目標值80~130),餐後血糖268mg/dl(控制目標值80~200),糖化血色素8.6%(控制目標值5~7),胰島素阻抗指數2.5(正常值小於1.5),因為都沒有達標,因此給予運動與飲食衛教,並調整胰島素的劑量。 一段時間過後回診檢驗時,空腹血糖降到68mg/dl,餐後血糖108 mg/dl,胰島素阻抗指數1.6(正常值小於1.5),降低幅度雖然很多;但卻偶爾會出現頭暈、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詳細問診才知道,患者的飲食量大致維持均衡穩定,平時也很少運動,但驗血前幾天才想起衛教時說要運動,便開始每日做中強度的運動1小時至1.5小時。 運動應規律、定量,且逐步增加 何一成指出,判斷這位患者是因為每日運動量劇烈變動,引起胰島素阻抗變動,而影響胰島素劑量的需求。因此,建議他每日規律且定量運動,如果想增加運動量,應該要逐步增加,而不是一下子就大量增加。同時也和醫師討論調整胰島素劑量,之後一段時間再檢驗,空腹血糖為108mg/dl,餐後血糖138 mg/dl,已達到血糖控制的目標值。 當胰島素阻抗指數過高時,血糖特別容易上升!何一成進一步說明,胰島素能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特別是肌肉、肝臟和脂肪的細胞,進而進行代謝及產生能量。胰島素阻抗是指人體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當胰島素阻抗指數越高,敏感性就會越低,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此時,身體就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來協助血糖的代謝,如果胰島素的量仍然不足夠,就會使得血糖濃度升高。
許多疾病都會有胰島素阻抗 不只糖尿病,還有其他疾病與胰島素阻抗有關!何一成提到,除了糖尿病之外,肥胖、心血管疾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等,都與胰島素阻抗相關。 運動與血糖的關係為何? 一般來說,醫師都會叮嚀糖尿病患者要運動,為什麼前述患者運動,反而影響血糖?何一成解釋,運動會降低胰島素阻抗指數,同樣會影響血中的胰島素濃度,導致進入細胞的血糖增加,所以血糖就降低了。當運動量過大,改善胰島素阻抗就越多,運動量少,改善胰島素阻抗就少,因此,當運動量突然劇烈變動,也會使得血糖變動幅度變大。 改善胰島素阻抗,飲食與運動得雙管齊下。飲食方面,應避免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並減少攝取脂肪、糖、紅肉等,建議高纖維飲食,包括足量的蔬菜、水果、全穀物等。運動方面,阻力運動與有氧運動,皆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阻力運動像是伏地挺身、彈力帶、啞鈴等;有氧運動如游泳、快步走、跳繩等。應規律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倘要增加運動量要循序漸進,避免劇烈變動。 糖尿病高風險6族群 ❶超過40歲以上的男性。 ❷三高指數中已有其中一項,就要預防其他兩高的發生。 ❸曾經生下超過四千公克巨嬰的婦女。 ❹多囊性卵巢患者。 ❺懷孕時曾發生妊娠糖尿病的婦女。 ❻家族成員有糖尿病史。 何一成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對身體器官造成傷害,同時可能誘發多種慢性併發症,不可輕忽。循序漸進調整飲食及運動,避免突然劇烈變動,加上與醫師密切配合,積極追蹤,血糖才能穩定,達到控制的目標值。 血糖控制不當,引發併發症 糖尿病患常見的大血管病變,包括早發性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根據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指出,全球糖尿病患有1/3罹患心血管疾病,5成的死因可歸因於心血管疾病,其中冠狀動脈疾病及腦中風影響更勝於其他疾病。 由於伴隨糖尿病出現的高血糖、胰島素阻抗、高胰島素血症、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及腎病變等因素,導致血管收縮及粥狀硬化逐漸形成,也會造成血栓斑塊逐漸堵塞血管壁,這些都可能加重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應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才能降低併發症風險。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糖尿病患每年進行一次心血管風險因子評估,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抽菸、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慢性腎病、蛋白尿等,以提供更全面的心血管保護。糖尿病患也要定期接受糖化血色素、空腹血脂、眼底檢查、尿液微量白蛋白以及足部檢查,以期早發現併發症、及早治療。
閱讀完整內容